几年前就听说过断舍离三个字,我对它的认知一直就是三个字,扔扔扔。在我们家最常出现的情况就是,我扔东西,婆婆捡回来,为这些斗智斗勇没少过招。
后来婆婆改变策略,开始天天用她声情并茂的忆苦思甜故事,企图“感化”我这个败家儿媳妇,直到我被逼烦了认输。她才鸣金收兵。
我退而求其次,把目标转移到自己的小家。谁知和爱人又开始了旷日持久争执。他发扬着他老母亲的持家精神,对我多重防备。
我用最浅陋的理解方式劝他要学会断舍离,多扔不用的东西就是扔掉负能量。这话对他根本不起作用。
于是多数东西都是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偷偷摸摸扔掉。他回家一看大势已去也就算了,但看得出心情不爽。
每次看他那神情,我头脑里总冒出把他断舍离了拉倒的想法。
实操下断舍离咋这么难呢!
读到日本的山下英子的《断舍离》了解到,原来断舍离不只是扔扔扔,还是生活、工作和个人精神的净化术。
既然还没扔了他,那就先拉着他一起来学习一下。
开篇就对断舍离进行了解释,就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艺术。
书中说三种扔不掉东西的人:
第一种是逃避现实型的人,总是找借口,不待在家里,整天很忙碌的样子,没空收拾整理,导致家里只会越来越乱。
第二种是执着于过去型的人,沉迷过去,每一个物件上都承载着回忆。东西就是收出来也都扔不出。
第三种是担忧未来型的人。没有安全感,担心丢了以后要用不方便。
婆婆是三种全占了,贫苦日子熬过来的她,对生活感受都带着普遍的不确定性。特爱无限放大那万分之一的概率,让人没辙。
爱人显然属于第二类,执着于过去型的人。
他留着我们结婚时穿过的衣物,留着孩子小时候的衣物。他认为这些是珍贵的回忆,值得纪念和铭记。
对这些东西有感情无可非议,不过适当的留一两件就可以了,全部留下实在是太占空间。
看到书上说到这类型的人,看不到现实完全沉溺于过去。他很诧异感觉也有几分道理,他这个人平时没事爱宅在家,社交圈子里都是些老朋友。对生活的要求仅限于老婆孩子热炕头。
断舍离还讲到时间轴的主语是自己。也就是说人要活在当下,我们只需要留的是当下经常用到的物品。所求所需都在当下才是活得真实。
就这样断舍离又刷新了我的新认知。
1.让物品价值最大化
与其积压着不需要的物品,不如将其转让给需要的人。因为东西用起来才能产生价值,让物品价值最大化,是对物品的珍惜,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是为断;
物品应该当下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是为舍;
让物品处于恰当的位置才能展现美感,是为离。
学会断舍离,对物品和自己都是最大的尊重。
2.直面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状态
实施断舍离就是一个判断和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剖析自己、和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对话的过程。
这个从有到无、从必需品到不需品,中间夹杂着我们思想、生活以及习惯的变化。这应该是一个进步的过程,或者说在和过去进行的告别仪式,奔赴当下的过程。
辞旧迎新的生活总能让人充满希望、心怀期待。
3.减法才会让生活越来越轻松。
满满当当的生活空间并不能让人轻松,就像完美的人不存在是一个道理。
适当留白的生活空间更适合居住。
书中通过事例证明,苦守不需要的物品和不愿放弃的变心人,日子最终都会过成鸡肋般的无奈。
如果能认识到这些,从什么都需要的加法状态转变成有取舍时,就是在对生活做减法。慢慢的减去不必要的负担,留给自己转身的空间。往往这个时候才更容易感到轻松。
断舍离不只是扔扔扔,它还是处事做人的一门学问。和我们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意义不谋而合。
看到这,爱人表示服从我的安排,配合我进行断舍离行动。同时也要计划对自己的状态进行自我检讨、修正。差一点他就被扔,识时务者为俊杰。
这本书持续在日本、台湾各大畅销书榜排名第一名,销量就是价值。读完让人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读一读,下个受益人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