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之时,仍是在简易的书柜里再次抽出了《得未曾有》——安妮宝贝改名庆山后的首部作品。
第一次阅读,花了几乎大半年的时间,断断续续地翻看,而且还要边看边做笔记;再次翻阅也不再像第一次阅读时候那样,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而是挑选了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地方重温。
《得未曾有》的自序前,有一句话——得未曾有,心净踊跃,选自《佛经》(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原文如下: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从佛闻是智慧方便、随宜说法,又闻授诸大弟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复闻宿世因缘之事,复闻诸佛有大自在神通之力,得未曾有,心净踊跃。即从座起,到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瞻仰尊颜、目不暂舍。而作是念:“世尊甚奇特,所为稀有。随顺世间若干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贪著。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宣,惟佛世尊能知我等深心本愿。”当时对这句话字面的理解是,得到之前一直没有的东西,心灵变得很宁静很开心,再往具体的方面延伸,就是收获很多知识,心灵得到了净化很开心。
依旧从平淡的话语中、从最真实的“采访”中,得到最朴实的答案。书中记录了庆山长途旅行中与四个陌生人的故事点滴:一个是爱作画的厨子,有着他独特的饮食方式;一个是和妻子在山里居住的摄影师,对故乡和大自然充满敬畏;一位是年轻的僧人用艺术和修行领悟人生百态,尊崇自己的信仰;一位是年过八旬的老琴人,一心守着自己的坚持。种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生命形态,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如实呈现,让读到的每一个人可以获取其中的价值和意义。
每个人的生活不同,选择不同,但却从这里提炼出了对自我生活的见解。每个人的人生不一样,但是总能找到与你有共鸣的生活态度。或许正在走弯路,看着书中的人物,有时候就顿然醒悟了。有时候莫名其妙的心情来了得不到释放,恰巧你觉得和书中描述的很相似,你笑了,你哭了,更重要的是,你宣泄完之后,你自由了。
想到老子的“有”与“无”,“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挻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说,用三十根辐条制造的一个车轮,当中空的地方可以用来装车轴,这样才有了车的作用;用泥土烧成的器皿,当中是空的所以才能放东西,这样才有了器皿的作用;开窗户造方子,当中是空的所以可以放东西和住人,这样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实体存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实际价值都是因为那空虚的存在才起到了作用。——老子认为,有和无都有他们的作用,而有只是“利”,“无”才是“用”——“有”是实体存在,“用”是实际用途。
回归到《得曾未有》,“有”便是我的所见所闻所遇,“用”即是从中得到的所感所悟,内化成自身的东西才是最实在的价值。从安妮宝贝到庆山,或许便是这种有无相生的相辅相成。刚开始接触作者时,她还叫“安妮宝贝”,无论文字本身,还是结构,是“忧郁”的;多年之后的2014年6月她改名“庆山”,看《得未曾有》,是一种经历过后的心平气和。安妮宝贝柔情细腻多愁善感,庆山阅历丰富淡然处世。如她说的,“人的心每一刻都在发生变化,如同河流带走每一步旧的脚印,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东西”,纵然如此,她还在“写”,总有一种恒久不变的坚持。点点记载,随着时间流转,经历稍长,从中提炼出了颇为感触的点——
喜欢与分享。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喜欢,他们会选择最自在的方式去分享因为这份喜欢带来的所有。就如书中的厨子喜欢画画,也十分擅长做菜,在请客的过程中,他就会和客人分享他的喜欢——不管是有意为之,还是无意之举。一直,我都喜欢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所有因为喜欢带来的好心情。其实这是一种温暖、一种感动,一种可以让你从拥挤的空间、忙碌的状态中抽离出来的选择。
宁静与淡然。在现代大都市的人潮中,在各种科技手段的包围下,说实话,我们早已离不开这个喧嚣的世界。不管躲到哪里去,依旧会受到各种的干扰。想要在这个热闹的当下,你可以选择一段时间的回归自然,你可以沉浸在你的爱好中,但凡任何一个能够让自己的心宁静下来的方式,都可以去尝试,心静之后的淡然超脱,会让我们更加乐观、更加积极、更加有力量。
尊重与坚守。尊重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存在,但它却是时刻需要我们保有的因素。小的范围,尊重每一个人,哪怕是一句经过斟酌的话语,哪怕是一个礼貌的小举动,都会让人觉得被尊重;大的范围,尊重生命、尊重自然,无悔于所有。只有尊重,怀有敬畏之心,我们才有足够的底气去坚守我们想要守护和坚持的东西。
再一次文字阅读的美好享受,又多获一些感悟,而要和庆山一样的阅历,想要像庆山那样写出那样的态度,我想我未曾得有。
即便如此,要不断地把所得内化,升华,然后在盛世繁华中独觅一方净土,这便是最有价值的无法掩盖的已经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