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少年的根源在于无事生非吗?
文 | 康磊
苏霍姆林斯基谈到当时的许多教育家的观点:
应当尽量用各种各样的措施来“占住”少年们的心,尽量吸引他们参加文化教育机构、运动团体的活动。
因为在这些教育家心里认为,如果青少年在空闲的时间有事可做,有一些文化机构、团体活动可参加,就不会在街头闲逛,就不会出现问题少年。
这种观点正确吗?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这样来解释青少年不良行为的根源,是会把家庭、社会、共青团和学校引入迷途的。
这种解释里包含着这样的意图:要紧紧地抓住少年的手不要放开,生怕他一旦居于独处的环境时,就经不起坏榜样的引诱和腐蚀。
现实生活是,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都紧紧地抓住少年的手不放,时时刻刻都把少年看管得严严实实,让他们生活中在“无菌”的环境中,不受任何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们总得让孩子走上社会,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诱惑和影响,如果增加自己的抵抗力,提升自己的免疫力,这就需要提高学生自身的教育能力。
大家知道,一个人在生活里经常是要留下独自一人,只有跟自己的良心在一起的。少年不仅应当有能力提防坏东西的沾染,而且应当有能力跟坏事做积极的斗争。难道总是担心害怕,唯恐生活把一个人置于单独地面对困难的境地,就能教会他生活吗?
我们总是在假期里布置很多的作业,教导学生少出门,以免受到社会上不良因素的影响,或者在更长的暑假里,干脆报一个所谓有特长班,以让孩子有地方可去,不至少在街头闲逛。
把学生的时间塞得满满当当,以为可以让学生少受打扰,免受影响,这样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
这就像只让孩子吃精加工的食物,而不让吃粗粮,对肠胃的功能的健全,并无益处。
我们对一个人直到成年都搀着他走路,用过多的玩乐和满足去喂养他,这样做只能在他的精神里播种空虚和无聊。他不知道该怎样打发时间。
苏霍姆林斯基一针见血地告诫我们说:过多地填充,只能让学生的精神空虚和无聊,因为,他自己没有学会 怎样安排自己的独立时间、自由时间。
因为我们没有教给他独立地、有益地利用空闲时间。
这也让我们想到,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沉迷在手机游戏、刷短视频、娱乐八卦中不能自拔?
就是因为在他们青少年的时期,就没有人告诉他,当自己独自拥有一段可供支配的时间时,他会怎么做才能更有价值地把这段时间利用好。
于是,只有在被动地、无聊地、无节制在手机上消耗掉大量的时间,来填充自己精神上的空虚。
因为,这样的人没有被教育可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独立时间,去做更有价值、更积极、更有收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