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觉得“绝对只爱这个人”,觉察到“世事无绝对”的时候总会到来,明白了这点,才算真正成人。教会你这点的恋爱,就是爱的成人式。—《爱的成人式》(《initiation love》)
爱的成人式,也是失爱的成人式。
“绝对只爱这个人”到“世事无绝对”,是一段尺,是一杆秤,是一个过程,更是一个需要纪念的仪式。通过了仪式,可以说通过了爱情的及格测验,也可以说没有通过。因为,这是一个注定失败的历程。
一、绝对只爱这个人
从另一个角度看“绝对只爱这个人”,那么,主体是你还是他?
阿兰·德波顿曾举了一个例子:“艾丽丝20x+埃里克20x=40x的爱情关系 ,40x意味着爱情关系兴旺发达;残酷的现实是,它并不一定由双方平均分摊。只有在最理想的爱情中双方才会都付出20个单位的努力;通常一方的付出总要比另一方来得多。 ”
人们说“干柴烈火”,但如果把两把干柴放一起呢。
initiation love 通常只针对伴侣中的单独一方而言。按照阿兰·德波顿的说法,“我绝对只爱你”与“你绝对只爱我”的情形,绝不会同时存在。
二、世事无绝对
马克·李维看的很透,“ 即使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也会被时间湮灭,变得一文不值”。
毛姆的话,则令人唏嘘无奈,“ 爱情的悲剧就在于冷漠”。
以前的状态:“一个你曾用全部的心灵和灵魂去热爱的女人”。
现在的状态:“哪怕再也见不到她你都无所谓了”。
不是单纯喜新厌旧,而是物极必反后,厌倦、疲惫是常态。
看过太多人的热恋,晒美食,晒礼物,晒游玩,晒兴高采烈,晒激动求婚,最后红本本到手,一切走上“正轨”。
每当这时,我总担忧(心忧天下状),当他们了解到“世事无绝对”时,可能会面临几种考验:
一、爱情变友情,婚姻归于搭伙过日子。
二、爱情变失望,婚姻慢慢出现裂痕。
三、爱情只剩下一张纸的约束,名存实亡。
第一种情况,不好也不坏,不再谈爱与不爱,也摆脱不了婚姻。
第二种情况,极有可能慢慢沉入第三种情况,从而使得处境变得更坏。
这三种情况,都有“绿化”的可能。
那么,是否存在第四种情况呢。
三、婚姻的契约与枷锁
据网络记载,婚姻有六大功能,分别是性爱功能、生育功能、经济功能、教育功能、帮扶功能和关系功能。
对社会而言,生育功能是婚姻的基本功能,也即繁衍生息。但繁衍也得讲规矩,总不能大街上随便拉个人,“大哥,繁衍一下呗”。
所以,《婚姻法》应运而生。婚姻法是以夫妻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关系的调整。
具体来看,六大功能中,《婚姻法》主要以经济功能的调节为核心,当然也包括教育、帮扶功能。但对于其他三种功能,《婚姻法》表示心很累。
《婚姻法》第四条规定了夫妻的“互相忠实”义务,但管不了你老公要出轨。
《婚姻法》第二十条规定了夫妻的“互相扶养”义务,但管不了夫妻之间的冷暴力。
《婚姻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抚养”“扶助”义务,但管不了你养了别人8年的儿子。
当然,你可以选择退出,还能得到一些经济补偿,但这就是婚姻所代表的全部意义么。
义务,责任以及违反规定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共同构成了婚姻双方间的契约与枷锁。
契约有些条款,留在纸面上,而枷锁却是实实在在的。
四、爱上这样一个人
逻辑上看,“世事无绝对”是“绝对只爱这个人”之否定阶段的认识。按照辩证法原理,否定之否定的一面又是什么呢。
如果简单看:
“冲冠一怒为红颜”,所以“绝对只爱这个人”。
屡次被“插队”,方知“世事无绝对”。
不是绝对,任何绝对的词汇,都意味不长久。“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是爱,而不是只爱。一生要爱的人,何其多矣。
第四种情况也许是:爱上这样一个人。
首先,得有一个人。
然后,他“这样”。
最后,你爱上。
可能他不符合你的很多标准,但你能把他当成一个“人”来看,将是对他的最高褒奖。
《爱情笔记》给理想的爱情下了一个定义,我很欣赏:“不因一个人符合标准而产生爱恋,而只是爱上这样一个人,无关财产和身份地位的本体的人 ”。
“你会爱上那个剥离了一切外在条件,只剩下最本质内涵的我吗” ?
我笑了笑,至今未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