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以前,荷兰,应重病好友请求,她帮忙切断了好友的生命线。此后的很多年,她都在疗愈这件事。
她明知道那个叫珍珍的女孩身体不好,但还是在孤儿院收养了她,珍珍叫她妈妈,珍珍期待可以活到十八岁,但是差了几天…
她建立了“此生未完成”的公众号,分享怎样对待死亡这件事;后来她转战小红书,叫“来地球出差的人”,分享好物、好生活。
她是一个很好的女孩。
这几天,她因为旧疾发作在做手术,医生再微博里说因为经历了重大创伤、她的求生欲不强。
昨天,我看见微博上她的遗嘱律师留言说,如果一周她不醒来成为植物人,就会尊重她的心意,关掉微博,然后祝福爱她的人。
所以,如果一定要推荐书,在这个时刻,我推荐纪慈恩的《遗愿清单》,用我的方式,尊重她的任何选择和决定。
在推荐前,有一个问题邀请你思考,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回忆过往的日子,你满意吗?生命的最后一天,你会有哪些行动,来款待自己?
死亡是什么,在我们接受到的教育里,死亡大都是可怕的,是悲伤的,所以我们几乎没有死亡教育这类学科;我们似乎永远无法得到一个答案,因为我们没有亲历,我们只是道听途说,我们认为这是一件难过的、悲伤的事,所以我们不愿意去面对。
而作者纪慈恩在陪伴一个又一个临终者之后发现,死亡和空气一样,是悄无声息地发生、存在,我们无法捕捉,无法诉说,所以它才显得那么神秘。
作者提出,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和死亡不再对抗,而是接受它,专注自己的事,不再那么在乎它?这样的结果会是什么?后来,在对话与倾听中她发现,当我们忘记死亡、专注飞翔时,我们就会发现,疾病的出现只是告诉我们,你该改变了。如果最终还是没有留于人间,那也是你此生的任务已完成,是时候去到另一个世界完成你新的使命了。
作为生者呢,最大的感受大概是“我还没有准备好,你却匆匆离去”吧,这个感受会让人觉得有亲属,特别是重要亲属离去是一个遗憾,很多人花费很长的时间都没有办法走出来。
实际上,生、离、死、别,都是人生需要面临的课题,谁也躲不过。我们常常以喜悦之心迎接新生,这无可厚非。同样是重大课题,既然离去和逝去真的要来,我们也应练习以尊重之心,迎接它们,因为每一种遭遇,最终都是一份礼物。
这样的练习,在重要亲属在世的时候就可以做。比如可以练习跟亲属对话,一同回味生活中共同的经历,他生命中你没有听到过的故事;可以帮助他写回忆录,作为可以支持他好好生活的重要资源;可以帮助他完成未完成的心愿,这会成为送给他最好的礼物。
这样的练习,在重要亲属离世或自己遭遇重大创伤以后,也可以做。后现代叙事治疗师吴熙琄提出“ say hello again”,就是跟死亡、创伤的故事联结,重写故事,从创伤与死亡中看到更多宝贵的有力量的故事,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往前走。
在本书中,作者用10年2700小时临终关怀的经历,记录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她对人生的整理,涵盖了对我们的忠告与建议,也引发了我们对生命更新的思考。
同步推荐电影《遗愿清单》,是由罗伯·莱纳执导,杰克·尼科尔森、摩根·弗里曼、西恩·海耶斯、比弗莉·托德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2007年12月25日在美国上映。
这是一部幽默搞笑却又温情的经典电影,主演是两位五六十岁的男子,他们都患了癌症不能救治,然后一起去实现年轻时的梦想。
无论是罗伯·莱纳的电影还是纪慈恩的手记,都在告诉大家,好好生活,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