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每年10月10日),我国今年的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在此之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蒋雯丽、张一山、杨紫等多界明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呼吁社会各界关注并了解心理健康。
一个健康的个体,应该要同时满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三者缺一不可。
调查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约为10%至20%,严重精神病占比达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问题比较严峻,值得父母们关注。
一、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目前,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多动症、网络成瘾等,另外学习问题、性教育缺乏、人际关系问题等也值得关注。
1. 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变得越来越普遍,研究表明,网络成瘾和网络成瘾倾向的中小学生比例约为10%-15%左右。这意味着10人中有1人网络成瘾。
长期沉迷于网络,将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如认知能力受损、视力下降、成绩下滑、价值观受到不良影响,并最终可能会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
2. 抑郁症
我国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为0.4%~8.3%,其中,女生多于男生。
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愉悦感缺乏,是抑郁症的三个核心症状,在低龄段的儿童青少年中,会有些独有的症状:他们往往不哭不闹,会通过闯祸、故意找事等来引起父母的注意,更多的会沉醉在游戏当中,因此,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有类似异常举动就要引起重视,持续两周以上,最好去寻求专科医生的帮助。
抑郁症与内向性格、是否有家族遗传、家庭氛围是否融洽等因素关系密切。
3. 多动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多动症(ADHD) 是儿童最常见的慢性神经精神疾病之一,发病率约为10%左右,多起病于7岁前。
会持续影响孩子的认知、情绪、行为、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大多共患其他类行为或情绪问题/障碍,而且会给家庭、学校乃至社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约2/3可持续至青春期或成年期。因此对ADHD患儿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矫治极为重要。
ADHD是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导致的病症,目前通常采用药物治疗,并结合心理指导和行为矫治。
4. 性教育缺失
性教育是生命教育和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使受教育者获得性心理、性道德、性法律、性伦理、性健康、性防范等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正确引导和纠正他们的性意识偏差,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恋爱观和健全的人格,培养与异性平等相处和规避危险行为的能力。
当前,在国内,有近50%的学生从来没有与家长谈过性话题。而14岁前,尤其是5岁前,是孩子接受性教育的最佳时期。
5. 学习问题
中国的大多数学生都担负较大的学习压力,这些情况在期末、期中、升中、高考、周围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如父母关系发生突变等)时更为集中和突出。有些儿童青少年承受不了这些心理压力,可能会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反抗情绪,形成家庭暴力,有极个别甚至消极自杀。其实不光是孩子,家长们同样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
孩子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包括厌学、学习压力大、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考试焦虑等。
6. 人际关系问题
社会交往、发展亲密的伙伴关系是儿童青少年的内在需求,因人际关系压力而烦恼的孩子也较为常见,他们通常表现为低自尊、敏感、内向、自我否定等。
家长、教师或心理工作者应帮助他们改变一些不恰当的认知和态度,引导他们客观分析自己的现状,学会接纳自己,允许优点和缺点并存,不要过分苟求自己,建立内在自我评价体系,在行动和实践中增强信心并培养人际交往技巧。
二、作为家长,怎样做才能养育一个心理健康的好孩子
1. 做孩子的好榜样
家庭是传递爱的载体,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配偶,才是那个真正陪伴你一生的人。因此,经营好你的夫妻关系,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在一个和谐有爱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心理健康的程度一般都会很高。
2. 做“60分妈妈”
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最知名的术语应该是“足够好的妈妈”(Good enough mother),意思是,妈妈不能是差劲的匮乏性妈妈,也不必是完美妈妈(爱太浓容易让人窒息),刚刚好就可以了。国内学者将其翻译成“60分妈妈”。
完美妈妈:在宝宝刚爬上土堆往下张望,在孩子还没有任何恐惧的时候,就把他迅速抱下来了,因为她时刻不停的看着孩子。她让孩子丧失了一次体验自己的焦虑和恐惧的机会。
60分妈妈:她并不会时刻看着自己的孩子,而是隔一阵才看一下,有个磕碰才是正常的。当孩子从土堆往下看时,感到焦虑和害怕,这时候妈妈才会上前来,抱起他轻声安慰。
3. 无条件的爱和关怀
真正高质量的爱,是无条件积极的爱,这种爱具有巨大的滋养能力。不管孩子是学习成绩好坏、聪明笨拙,听话顽皮,漂亮不漂亮,别人喜欢不喜欢,父母都会无条件的爱他们。只有孩子感受到真正的爱,感受到自己被看见,很多看似问题的问题就会消失。
无条件的爱和溺爱有本质区别。(1)是否尊重孩子的感受。无条件的爱承认并尊重孩子的感受;溺爱并没有承认孩子的感受。(2)需求的提出人是谁。无条件的爱满足孩子提出的需求,溺爱是把父母认为是代表爱的东西都给孩子。(3)是否超越自己的实际情况来满足孩子的需求。溺爱是委屈了自己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这让孩子有很大压力和内疚感;无条件的爱是在满足孩子需求的同时,也满足自己内心的感受。
4. 不夸孩子聪明,夸努力
全球最大额度教育单项奖是“一丹奖”,奖金是诺贝尔奖的3倍,去年颁发给了斯坦福大学的德韦克(Carol Dweck)教授,因为他提出了成长型思维和僵固型思维理论,该理论认为,夸孩子努力,能让他们积极进取、提升自信和抗挫折能力,而夸聪明,不仅不会增加自信还会削弱抗挫折的能力。
5. 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
需要说明的是,孩子由于身心发展还没有完成,因此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父母需要及时关注孩子,发现问题要及时沟通并尝试解决,如果感觉自己解决不了,需要及时的求助专家,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最后,祝愿天底下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