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世界精神卫生日”前(8)】——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2018年10月10日是第27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健康心理,快乐人生”——关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旨在通过多途径的宣传教育,让儿童青少年掌握精神卫生、心理健康相关知识,使家长、学校、社会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全社会共同维护和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青少年心理咨询】
一、概述
青少年心理咨询是专门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它结合生理、心理、社会三大因素来分析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工作为激发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消除厌学逃学和学习障碍、协调同学关系和亲子关系、中高考心理减压、学生职业规划、高考志愿填报辅导、青春期性心理教育、不良品行纠正与健全、性格塑造、青少年神经症治疗(儿童自闭症、儿童多动症、儿童抽动症、儿童抑郁症性神经症、口吃、考试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网络成瘾、学校适应不良综合症等青少年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心理治疗)。
二、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现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心理学家非常关注的问题,据一项调查统计,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名首位,约占20%,而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的17岁以下青少年约有3000万人。
由于我国公众对心理、精神卫生问题的了解和认识程度偏低,许多隐患不能及早发现治疗,心理问题不能得到正确对待和解决,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困难以至悲剧发生。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与教育学工作者对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高度重视。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青少年心理状态健康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十条:
1、具有良好的适应环境能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四、青少年心理健康正确引导
青少年需要有一个正确的引导来保障心理健康。
青少年心理健康正确引导的方式有:
(一)需要记录每天个人生活的状态,比如身体的反应和心理的反应,比如担心些什么,又渴望些什么?
这对日后进行危机干预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防止一些不良心结凝冻在心底里,形成创伤。
(二)有些青少年特别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想说就说出来,想写就写出来,甚至想哭就哭出来,这样能够缓解心理压力。
而且尽量多接受他人善意的劝解和帮助,还可以通过运动、散步、聊天、逛街以及唱歌等等多种方式来缓解心理压力。
(三)如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他人的帮助,还没有从困惑中走出来,压力的化解没有显著的效果,不妨主动申请,向有关的学校组织、专科医疗机构、精神疾病科、心理咨询中心等部门,提出心理援助的请求,这样危机就能缓解,痛苦的过程也越来越短,程度也越来越轻。
我们出现心理危机,只要应对及时、正确,就能转化成人生资源,有利于我们自身在心理、生理方面的个人成长,也有利于帮助他人,可以理性的面对一切,以科学的态度,以高超有效的技能,实施对危机的干预,尽快从危机向资源进行合理转化。
(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全社会各界,尤其向学校团体发出呼吁,我们需要警示安全人生危机,不管遭受任何重大的伤害,每个人都有好好生活下去的权利。
生命需要保护,身体需要健康。迫切呼吁能够引起教育界和医学心理界的极大关注!
生命存在、生命危机的自救、救助能够成为我们教育教学和医学心理重要的研究课题。
五、青少年心理特征
青少年时期大脑机能不断增强以及接触的社会空间不断扩大,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增多。其认知能力得到飞快发展。
这段时期,青少年在思维能力、记忆力、判断能力均有显著的增强,从而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能够通过分析、抽象、推理、概括、综合、判断来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并从片面化和绝对化的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地使用理论思维,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明显提升。
青少年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观察、评论周围事物,并有其独特见解,喜欢质疑乃至争论。
这些表明青少年开始思考人生以及世界,在内心提出许多有关“人生意义”、“人生目的”、“人生理想”等这一类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个人内心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不安、沮丧、迷茫与苦恼,这时候青少年心理咨询就可以给青少年在心理成长上最大的帮助。
六、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常见问题
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有四大类:厌学、网络成瘾、高考心理咨询和亲子关系。
(一)厌学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看厌学,实际上还是和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有关。
厌学比较常见的心理特征有如敏感、不安全感、抑郁、焦虑、稚气、人际紧张、情绪紊乱等。
而厌学常见的人格特征则有安全缺乏型、自尊维护型、情感依赖性和意义缺乏型四种。
安全缺乏型的厌学者,对未来充满了焦虑,容易和人比较。所以很难以承受学业不佳时的失败,因而容易厌学。
自尊维护型的厌学者,将成绩和自尊挂钩,一旦成绩不佳则自尊心受到打击,因此也很容易因为自尊不足而厌学。
情感依赖型的厌学者,学习动力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喜爱,因此在人际交往出现问题的时候,也会导致厌学。
意义缺乏型的厌学者,追求轻松自由的气氛,因此会对于压力表现出逃避行为。
青少年厌学的原因,可能是一种或几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需要找到其厌学的根本原因,有针对性地给以指导和培养。
人格因素跟成长环境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对于青少年厌学的心理咨询,一方面需关注青少年厌学的原因发掘、并试图和青少年共同关注原因的形成及纠正,另一方面要关注青少年的个人成长环境。
(二)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或者说网络依赖,其实不仅局限于青少年,很多成人也有这种问题。
网络依赖有轻有重,一旦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则需要关注。
而对于家长来说,由于网络依赖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则是很多家长带孩子前来咨询的主要原因。
网络成瘾,也有不同的分类。
一部分青少年属于情感性网络成瘾,这部分青少年将全部的情感和精力投入到网络交友中。
还有一部分属于网络游戏性成瘾症,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花费在网络游戏中以获得游戏带来的成就感。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心理方面原因,还是在于成瘾者的成就感和社交过多偏重于网络而非现实生活。
对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咨询,首先要更多的关注成瘾的青少年本身,理解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戒网营造一个舒适、安全的人际环境,让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温暖,满足他们人际交往和情感沟通的心理需求,从而改变去网络中寻求心理需求的行为习惯。
其次,恰当使用认知行为疗法。打破孩子本身坚定而又顽固的信念,如“游戏真棒”,“上网真好玩”,“再没有比上网更刺激的事了”。
而对于上网的动机、对网络的态度:不从感情上厌恶和排斥它,采取“导”而非“堵”的中肯态度、让其充分认识到太过于依赖网络的后果。
(三)高考心理咨询
对于青少年来说,高考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云集了父母亲戚的诸多期盼。
因此,对于青少年而言,高考临近的时刻、也是压力临近的时刻。
高考后如何选择专业,考不好是否需要复读,也困扰着很多青少年。
相较于学校的心理辅导,心理机构的心理咨询则更中立,较少会加入教育色彩,因此反而有助于为青少年进行减压。
高考心理咨询最好提前进行。
高考心理咨询能够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压力、正确应对压力,也可以帮助青少年学习放松训练,有效的缓解压力。
另外,对于青少年来说,高考也牵扯到了同学之间的竞争关系和学校小社会的人际交往,所以高考心理咨询也能够帮助青少年正确的处理感情问题。
(四)亲子教育
单亲家庭,青少年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青少年表现出情感淡漠怎么办?
青少年失恋,父母该怎么处理?
父母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怎样才算是恰当?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情绪敏感,和父母的沟通也容易出现问题。因此,亲子教育的青少年心理咨询,也是重中之重。
在做亲子教育的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时候,常常会邀请父母和孩子一起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会通过观察亲子互动的模式,总结出亲子沟通中的问题和症结,再加以调节和梳理。
这种时候,往往咨询师并不仅仅会关注孩子的问题,还会关注父母的情绪问题、成长背景,对于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给予帮助和支持。尤其对于家庭模式给予最大的关注。
七、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内容
对青少年进行心理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并进行咨询和疏导工作;
协助教育部门或者家长对青少年进行一些心理方面的测评分析;
对不同问题的青少年的心理状况做出分析与诊断,制定辅导计划与方案。
八、青少年心理咨询注意事项
青少年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如果咨询不力,很可能对青少年成长起到负面作用,所以家长在带孩子做咨询时,一定要多加注意,选择那些优秀的真正能帮孩子解决问题的心理咨询机构。
一般来说,家长在带孩子做心理咨询时,可以找那些存在时间较长,积累的案例多,对青少年心理有专门研究,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效果的专业医疗机构。
九、从科学角度来看,什么时候该去看心理医生
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作出了这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如同我们的身体很难一直保持健康,难免生些小病一样,心理难免也会“生些小病”。
而影响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外部社会环境。
比如,当我们因为考试失败被老师痛骂时,我们的情绪十分低落,自尊感降低,挫败感强烈。导致我们在近一段时期内心情糟糕;或是当身边的亲人离世,巨大的悲痛让我们无法自拔,导致我们在一段时间内萎靡不振,无法集中注意力。
身体上生了病,我们便自己调养或是寻找医生。同样地,心理上的病,我们也应当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对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的反应,以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都不尽相同。
有的人在一段时间内便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调整到心理健康的状态。而有的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回到心理健康状态。这个时候,便可去寻找心理医生了。
然而,许多人却将“看心理医生”和“精神病”等同,认为只要去看心理医生就是得了精神病,因而非常忌讳去进行心理治疗。这是大错特错。
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调适,不能合理疏导,久而久之,极有可能演变为精神疾病。
早期去看心理医生,便是为了防止情况恶化,这与身体不适去找医生看病是一样的道理。
“看心理医生”≠“患有精神疾病”
有知识的您,可别再误解了哦!!!
丁俊贵
2018年10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