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历史——历史没有变,变的只是我们
有这样一个朝代,人们对它褒贬不一。它始于农民起义,亦毁于农民起义。它能臣服四方,也有屈辱于人。在那个年代里,我们看见了忠臣义士的浩然正气,亦洞悉了弄臣权奸的丑恶嘴脸。都说它很封闭,可它却诞生了资本主义萌芽;都说它很腐败,却仍有一群人为它战至生命最后一息。崖山之后无中国,明朝之后无华夏。取代了蒙古,而又为满族取代,这似乎就是它的宿命。
有这样一个人,少年时便与众异,好读史书。成年后更不甘寂寞,欲将胸中韬略展露于世,于是长年来笔耕不辍终成一书。人们对于那个年代的事再也不止于戏说笑谈,我们所看到的不再是空洞的叙事,不再是枯涩的说理,透过文字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思想,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灵魂。他就是“明月门”事件的主角,当年明月。
溢美之词无需多言,谈几点感触,先从人物说起吧。不妨搞个颁奖礼,谈谈我心目中的明朝那些人吧。
个人奖
最值得敬佩奖:朱元璋。
获奖理由:贫农出身,虽父母双亡然自强不已;讨饭淮西,纵地位卑贱却不甘堕落。坚忍不拔,未曾向命运妥协,赤手空拳,终打下千秋基业,虽然他的一生有诸多瑕疵,但这些都不能掩盖他大盛的光芒,他无愧于那个时代最强者的称号。
颁奖词:皇觉寺中孤灯伴,鄱阳湖畔定江山。金戈铁马扫漠北,帝国开创耀万代。
最敬业搞笑奖:朱高旭。
获奖理由:从皇子到王爷,再到皇叔,尽管辈分不断增长,然而他的梦想却一直没有断;从位极人臣到身陷囹圄,再到跳梁小丑,虽然位置在变换,但是却没有阻止他表演的欲望。没有谋略,没有胆识,然而这些都没有成为他出名的障碍,因为他有演技。他让历史变得生动、有趣。搞笑,他是认真的。
颁奖词:半生造反总成空,一句戏言伴始终。今朝遗恨缘冲动,来世再圆帝王梦。
最可望而不可及奖:王守仁
获奖理由:13岁立志成圣;35岁直言被贬,险遭不测,终悟道龙场;48岁于朝廷无一兵一卒且高层掣肘之时几凭一己之力剿灭宁王谋划多年的叛变;57岁扶病剿乱,星陨归途,临终留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死后73年阳明学传入日本,最终成为明治维新的先导。他,是当之无愧的圣贤。
颁奖词:格竹七日未尝悟,贬谪龙场始成圣。声震古今岂虚名,须知如此皆由心。
第一硬汉奖:杨继盛
获奖理由:因为弹劾权奸,他受人赏识,平步青云;同样因为弹劾权奸,他遭人陷害,冤死街市。牢狱中他淡定割股疗伤,闹市里他从容赴死以殇。岁月穿梭,他的话依然在回响。“椒山自有胆,何须蚺蛇哉”。他,是真正的勇士。
颁奖词:圣上未必真圣明,唯有千古映丹心。太虚浩气何须还,孰人不识椒山胆。
最值得尊重奖:孙承宗
获奖理由:决断辽东,他为大明王朝续命二十多年;据守高阳,他为人生留下光辉的一笔。两代帝师,他尽心尽职;一朝将帅,他未辱使命。卷帙浩繁如明史,唯有他单独立传,史赞曰:“夫攻不足者守有余,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他,受之无愧。
颁奖词:决断辽东未尝败,据守高阳何所待?奈何王朝势已衰,可怜忠魂依旧在。
团体奖
最值得鄙视奖:言官集团
获奖理由:笔墨是他们的工具,文章是他们的武器,他们坚守在道德制高点的阵地。强权是他们的倚仗,富贵是他们的梦想,趋炎附势他们犹恐不及,打击异己他们不遗余力。这两字是他们一生存在的目的,一曰“名”,一曰“利”。
颁奖词:骂人无需动口,杀人何须亲手。洁身自好鲜有,多是权贵走狗。
最令人动容奖:人民群众
获奖理由:在两百多年的明朝历史中,有太多值得回味与感动的人和事。有忍着烫伤疼痛救夫的马姑娘,有面对国家危难挺身而出最终却冤死街头的于谦,还有用身体为仆人取暖的朱祁镇……数百年来他们的名字为人们所传颂与称道。然而深入历史,你会发现还有这样一群小人物,他们位于底层,在史书中多为只言片语的记载,却依然能够令人动容。他们是那个敢于向皇上道出真相的生员,是那个为国殉节的樵夫,是那个恪尽职守的宫女,是那个用性命换来皇子安全的太监,是那些为了公理和正义挺身而出的苏州市民……他们有的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更多的则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人记得他们叫什么。相较于那些被历史赋予使命的人物而言,他们很平凡,甚至于渺小,但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光辉,如果说前者皎皎如皓月,那么后者便邈邈如星辰,然而正是有了这些邈邈的星辰,才构成了我们华夏文明璀璨的夜空。他们,值得被铭记。
颁奖词:历史从来非虚无,泽国江山入战图。百年安能出将相,功成何止万骨枯。
说了这么多评价,谈谈感悟吧。
还记得初看完此书和老班在一起讨论过,想不到我们所见略同,最大的感触就是“做人要低调”。解缙,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永乐大典的总编官,凭借一己之力稳固了太子的地位,可以说当时能有这样成就的一时无两,然而最终却落得个冻死雪地的下场;唐寅,号称江南四大才子之首,少有才名,却因在京城会试过后大放狂言,险些殒命,最后终生不得入仕,郁郁寡欢,了其余生;严世藩,自负天下三才之一,贪赃枉法,构陷忠良,无所不为,虽严党一时遍布天下,然终被徐阶扳倒,最终身首异处。其实关于的低调的名言谚语从来不缺,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所谓“枪打出头鸟”、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些才子中的才子、精英中的精英为何连此等粗浅的道理都不懂?
再看一遍。
读罢,答案已然明晰,先卖个关子,谈谈别的吧。犹记得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中有位病人曾经描述过绝对四维生物的存在,可以从一个事物的结束看到它的开始,用在历史中,似乎也很有意思。公元1644年,在宫城外大顺军吵嚷的厮杀声中,崇祯皇帝走向了那棵宿命中的树,随着他生命一起结束的还有大明—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往回倒两百多年,公元1368年,农民军出生的朱元璋在扫清了陈友谅、张士诚这两大劲敌后定都南京,改国号为大明,同年命徐达、常遇春等将北伐,攻占大都,元顺帝北逃,元朝结束了在中原大地的统治。何其的相似!在朱元璋登基的那一刻,又可曾想到过这个由他亲手缔造的国家会以这样一种方式结束?但他肯定知道,一个帝国无论有多强大终究还是有覆灭的那天,只不过是早晚而已。明月先生在大结局中写道:“所有的王朝,他的开始,正如他的结束。”那他的结束,又何尝不是他的开始呢?
崇祯在他执政的晚期多次谈到命数,气数,我并非一个宿命论者,但国家能够连年大旱,农民起义不断,外敌入侵不止,不是气数又是什么?难道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限性导致的?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里无意探讨明朝灭亡的原因,那是专业学术论文要研究的事,我只是在想国家有他的气数,那人呢?回到前面的三个人,我记得明月先生在评价解缙之时说道:“不要做自己不擅长的事”,解缙起于政治投机,也亡于政治投机,当然,如果他不参与立储之争,或许会有善终,但那个人恐怕也就不叫解缙了。前些天,在朋友圈中看到有人为唐伯虎的遭遇扼腕,我在下面留言:“如果唐伯虎当年高中,历史上或许会多出一个叫唐寅的平凡官员,而少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唐伯虎,正是他的际遇,成就了他的文才。”再说严世藩,以他的聪明才智又岂能不知自己所作所为需要付出的代价,终究还是死在了自负这条道上,自以为聪明才智居天下之首,却败在了未列天下三才之中的徐阶之手。正如明月先生所言“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再回头。”
西汉初年高祖刘邦杀韩信、彭越、英布;北宋初年,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洪武年间的四大案,开国功勋几被戮尽……是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很多人读史,希望可以以史为鉴,然而岳飞终究还是死了,袁崇焕也难逃凌迟的命运;秦有赵高执政祸乱天下,明时魏忠贤照样干涉朝政,以九千岁自居;史书有云“明之亡,亡于党争”,时至今日,时代变了,然而历史变了吗?
或许我们每一个人的命数早已注定,或许我们所谓的创造历史也不过是对昨天的重复而已,但这些重要吗?岁月纷繁、历史浩渺,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自己。犹记得先生的那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