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心加入007后,计划好每天要酝酿写作素材,每周拿一篇上得手的写作出来,憧憬着不久的将来自己的写作水平能上一个台阶,但每天早上打开简书着手写作的时候,另一个声音就出来了,先回复微信上重要的朋友,先想想家里人这需要做什么,先看看有没有好的文章输入,先练声音吧,好久没练朗诵了,忙完前面的一堆后,再写作的时候所剩时间不多,已经到点了。
为什么我们明明想做某一件事,最后却做了另一件事情呢?
最近读了一本书《暗理性》终于知晓这个逻辑。
一、原始反应,比方说,我们回头看一眼壁虎,壁虎已经离开我们几十步了。2.5亿年前,当我们还是爬行动物的时候,原始反应就已经装置在我们的脑海里。这套情绪装置保护我们演化成今天的人类,比方说一个出生不久的BB婴儿虽然没有看到妈妈,但闻到妈妈的气味,或是听到妈妈的声音,他就能够由哭闹转变为安静。我明明想做某一件事,我们的基因告诉我们眼前还有更利害的事在等着我们处理。
这是基因演化在我们大脑里的三个系统决定的,大脑有三个系统分别是原始脑系统和皮质脑系统、哺乳脑系统,原始脑控制着我们大部分的本能反应,也是我们人性之恶-贪婪、冲动、多疑的主要来源。
哺乳脑系统功能有一部分是原始脑的功能,有一部分是皮质脑的功能,也可以说起着从原始脑过渡到皮质脑功能。
皮质脑系统抑制着来自原始脑的命令,尤其是抑制我们的冲动。皮质脑能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环境和群居生活。我们获得食物时,原始脑会说:别碰,这都是我的。皮质脑会说:上回人家帮助过我们,这回我们要回报才对。
好玩的是,虽然皮质脑一直抑制着我们的原始行为,但是皮质脑在与原始脑和哺乳脑的对抗中,往往是原始脑和哺乳脑取胜。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明明想做某一件事,最后去做了另外一件事。
二、情绪决定,暗理性告诉我们,生物的许多行为都是体内各种激素和神经递质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反映在人类的许多行为也是在原始情绪作用下的结果。情绪是我们面对不同环境的生理反应的表现,同时也是趋避行为产生的预备环节。
情绪最开始的时候可没有这么“高级”,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戏”。我们知道,当一只熊追着两个人时,他们不用跑得比熊快,只要比另一个人快就可以了。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了这一秘诀,所以他们在演化过程中利用各种方式让自己尽可能地跑得比他人快一点。这些方式中,包括多呼一口气、多看一眼周围。慢慢地,我们的祖先便积累了这些细微的优势,形成明显区别于脸部基本状态的各种夸张的表情和动作。当我们遇到外界向我们传递物理信息和化学信号,这些信息和信号经过处理,就输出成为我们的情绪和行为,日复一日,我们固化的表情和动作无意识的控制着,
我们明明想着做某一件事情,结果最后却做了另外一件事情。
假如我们不去处理应急情绪反应的事件,比方说我们明明想做某一件事,就能够去执行某一件事情,会是什么结果呢?情绪会告诉你说,我现在很愤怒,而如果你处于愤怒的状态,你的交感神经系统就会被激活。能量会被应激反应优先调动到四肢和大脑,导致你没有胃口,而且有很强的破坏欲望。同时,你的心跳加速、呼吸变快,瞳孔也放大。
接下来如果你的愤怒得不到释放,你的交感神经系统就会被持续激活。位于背部的神经由于受不了这种高负荷运转开始慢性发炎,出现肩酸背痛的情况。因为皮质醇的作用,血糖被过度消耗,变得容易晕倒;肌肉和脂肪酸也被消耗,会变得消瘦和疲惫。
在对抗中,利于基因生存的的情绪反应往往保留了下来,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想着做某一件事情,而最后去做了其他的事情。
我们的应激系统就像一个安全部门,当它捕获到危险信号时,就会调动资源应对危险——通过愤怒的行为让对方害怕,以及抵抗各种入侵。
因为一种情绪,如果你明明想着做某一件事情,就能够按照选择的去执行,情绪会告诉你,你会处于焦虑状态,你会出现与处于愤怒状态类似的生理变化。长期处于抑郁状态,你就会丧失欢乐感,意志瘫痪,出现自我嫌弃,甚至自我形象扭曲的现象。生理上,你的“愉悦回路”会受到阻,失去对进食、性以及其他事物的兴趣。伴随着血清素的降低,你的情绪变得不稳定,并且有更多的强迫性思维。
明明想着某一件事情,结果却做了另外一件事情,这是情绪的表达,这些情绪的表达都是我们的本能,我们一生下来,这些印刻在基因中的编码就自发运行了,这种情绪智慧是千万年进化所得。
三、那如何让我们明明想着一件事情也按我们所想的去做呢,书中提了一个方法,情绪重建,就是用过程分析重建情绪。
无论是开心、难过,还是愤怒,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本能,自有其存在的价值。我们可以适当控制这种本能,比如,生气时用跑步释放攻击性。
如何减少对自我的不满?不能重建时,我们对自我不足的焦虑,慢慢地会演化成一种愤怒,不断地质问为什么我不可以?为什么我得不到?自我重建就是要看到这种不满更多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以及比较过度导致。
在面对自我怀疑时,我们该如何调整呢?该如何避免人际冲突带给我们过多负性影响呢?
自我重建第一步:主动沟通,当我们讨厌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自动把对方的行为当作是刻意的和有敌意的。在这种模糊不清的环境中,我们不断过度解读他的行为,增加了我们的认知压力。我们与其不停地瞎猜,倒不如尝试着与自己不喜欢的人沟通,用另一种方式与自己和解。
交流是架起人与人心灵的桥梁”。我们主动与对方交谈之后就会发现,对方也有同样的感受,相互舍弃了一些东西,也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轻松,至少不会有冷漠和尴尬。
比方说吧,假如我们手摔伤后,在愈合的过程中会结痂。这时,我们会感觉很痒。如果我们没忍住去抠它,那么受伤处就会受到二次伤害。伤口处理得好,不仅不会发炎,甚至可以恢复得连疤痕都看不到。实际上,人际交往过程也是如此。当一个人曾经让我们感到受伤,我们就会对其产生怀疑。关系开始变好的同时,我们开始感到心理的伤口很“痒”,如果没能忍住自己的不安去揭开伤口,那么很容易让这道伤口恶化。如果你能忍住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就会愈合,稍微有些生活阅历的人在生活上不乏见到这样的例子。
只要你能理解这种情绪的意义,它也会驱动着你努力。不要用过于负面和排斥的心理面对这些不足,这样它们才不会成为我们的阻力。
明明想做某一件事情,结果最后却做了其他的事情。虽然说是由我们的原始反应带来,我们的本能情绪带来。
但是让我们生活变得更好或者更坏的,并不是我们的悲观和乐观态度,而是我们是否产生“愿意”的行为。试想一下,你即将登上一艘游艇出航,你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可以因为害怕船沉了选择不上船,但是你也可以因为害怕船沉了而选择带上游泳衣。
只要态度是愿意尝试而不是推托,你便可以做你本来想做的这一件事,为这件事去尝试寻找更多的机会,最终把他做成,做好。
最后定是我们的信念影响着我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