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妈妈满腹怒气和怨气?
婆婆越位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一个大家庭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幸福的家庭,核心通常是丈夫和妻子,次级是子女,再次是双方父母、兄弟姐妹的家庭……
家庭不睦的最常见原因,就是婆婆越位。没有界限感的婆婆,巨婴癌细胞扩散的丈夫,一个家庭只要有这两种人,必然一团浆糊。
我相信每一个婆婆的每一次越位都没有恶意,都是为了儿孙好。
只是这社会变化太快,她们实在跟不上。
媳妇们秉持的是互联网时代的三观,婆婆们很多却停留在农业时代。婆媳之间的人生观念、生活习惯、教育方式存在巨大鸿沟,意见分歧成为常态。
这时候,丈夫如果不是双面胶,而是搅屎棍,那本就乌云阵阵的家庭必将狂风大作、电闪雷鸣。
丈夫缺位
不合格丈夫,通常也是不称职父亲。
很多女人当了妈之后,突然领悟了什么是父爱如山——山一般就呆在那儿啥也不干!很多爸爸每天回到家就是喊累,除了吃饭就是玩手机。帮孩子洗澡的是妈,辅导孩子功课的是妈,带孩子看病的是妈,妈妈自己生病了,还要拖着病体给孩子做饭。
有的爸爸在教养孩子方面像个癞蛤蟆,戳一下,蹦一下,不戳不动。有时被逼狠了,只好去“陪伴”孩子,但真正的注意力永远都在手机上。明明花了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却根本没有体会到高质量陪伴。
还有些爸爸上个班就觉得自己特伟大,每个月按时交钱就觉得尽到了责任。老婆不是家务养娃机器,老公也不是赚钱机器,一张工资卡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吗?
中国妈妈已经走向社会,而中国爸爸却没有回归家庭。
社会需要妈妈做职场女性,但是家庭需要妈妈做全职太太。妈妈既要满足GDP需求,又要完成男人们骨子里对传统女性的认知。对女性而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艰难时代!
自身错位
婆婆越位、丈夫缺位的直接后果,就是妈妈自身的错位!
家庭的不和谐,婚姻的不稳定,使妈妈们对家庭的依赖、对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妈妈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就是她的命,她的天,她的全部。
她们对孩子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儿啊,我辛辛苦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潜台词就是,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一定不要让妈妈失望啊,你一定要懂得感恩啊!
期望越大,失望越深。一次小学作文公开课,老师让学生们用词汇形容母爱的感觉,有的说“温暖”,有的说“踏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有不少孩子说“令人窒息”。
关爱太过,就成了束缚。任何一个孩子都受不了父母像个摄像头一样时时刻刻盯着自己。当妈妈的眼里只有孩子时,紧盯的目光会让孩子觉得如芒在背。
缺乏人生广度和厚度的妈妈,所说的话老生常谈,所做的事一成不变,跳不出家庭的小圈子,让孩子觉得无聊乏味。久而久之,就令孩子生厌,甚至感到“窒息”。
今年母亲节前夕,学校给孩子布置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妈妈”。很多孩子都能写出妈妈的工作、性格和长相,可是兴趣爱好这一项却不会写,孩子们都不知道妈妈爱好什么,甚至有个孩子写:我妈妈的爱好是做家务。
稚嫩的文字,一下戳痛当妈的心。
今天的中国,对妈妈要求十项全能,对爸爸只是重在掺和。如果爸爸能把花在酒局、牌局、游戏、手机上的时间,用来给妈妈们搭一把手,那么妈妈们的怒气和怨气就能消散一大半。
有一次打车,司机问我同事是什么职业,他答:“研究儿童教育的。”没想到司机一副惋惜的样子:“咳,一个大老爷们,研究什么儿童呀?那还不是女人的事儿?”
如果这个社会看不起奶爸,如果衡量一个男人成不成功,就看他钱多不多、官大不大,从来不看他夫妻关系是不是融洽,亲子关系是不是密切,那么嘴皮磨破了、喉咙说干了,男人也不会回家。
曾经,日本也像中国一样,用经济实力评价男人,今天风气完全变了,奶爸在日本成为新宠,参与家务的男人备受欢迎。
日本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这缘于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大力倡导。日本政府洞察到“父教缺失”对下一代和全民族的危害,鼓励爸爸参与家庭事务,宣扬“育儿的男人很棒”,“做家务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
概而言之,一个幸福的家庭,必须是一个边界清晰、职责分明的家庭。
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丈夫是丈夫,妻子是妻子,孩子是孩子,公婆是公婆,各自干好分内的事,绝不越俎代庖,也不敷衍搪塞。关系简单了,问题就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