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的时候,选修了一门西方美术赏析的课程,算是第一次接触到西方艺术。课后还特地向老师要了很多的图片,打算打印出来装订成册,但后来慢慢给遗忘了。
蒋勋老师的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画册,纸张相当讲究,另外,为了方便读者欣赏名家画作,书本还采用了裸书脊的装帧,即使是米开朗琪罗的天顶壁画也能很方便的查看。
本书从史前时期的石器时代开始,一直介绍到现代的行为艺术。客观的讲,内容是很丰富的,但缺乏深度,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各种大事记的汇总,作者的个人观点很少。偶尔放下之后,不容易再有想读的欲望,缺少的不是“美”,而是阅读的快感。如果本书再增加一些对名家作品的赏析的话,就更好了,不会使艺术显得虽然美妙但很遥远,拉近作者和读者的距离,就像是一位渊博的老师在教学生们如何欣赏名画一样,易于理解,便于记忆。
“历史不会停在原点,历史是在修正中向前发展的。美,不会是一种绝对的信念,美是在相对的矛盾对立中寻找微妙的平衡与和谐。”这是本书给我影响最大的一个观点。“希腊的理想美学,被罗马的俗世经验做了修正。罗马的个人感官放纵与俗世沉溺,正是基督教禁欲美学的起点。基督教美学的压制世俗人性,到了最后正是文艺复兴重新回归人性的契机。”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艺术,相应的会产生不同的“美”的观点。旧石器时期的一块石头,当时是人们拿来打猎的,在我们眼中却是一件美好的艺术品,成了西方美术史的起点。艺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目前为止艺术仍是人创造的,是为人来服务的。
什么是艺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观点,我觉得艺术并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画作或者雕像,而是那些能够感动我们的东西,艺术是一种情感,是作者倾注于客观实体中的感觉,和读者无关。
我最喜欢的是巴比松画派。巴比松本是一个平凡无奇的村落,只因聚集了一群画家,他们原来经常来这里写生,后来越呆时间越长,甚至定居下来。巴比松变成了一个画派,一个安静而美妙的地方。
以米勒的《晚钟》作为结尾,真想知道画中的塔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