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有个很可怕的现象。
一天下午,刷着手机,看着朋友圈,看到喜茶在上海开了第一家分店。看着看着,就突然很想喝喜茶了。
想象着那层浓郁的奶盖和着清爽的茶液一同滑下喉咙的美妙滋味,恨不得现在马上来一杯。
其实,也无非就这么想着罢了,没有到非喝不可的地步,脑海里却马上勾画要约上谁,去哪一家,顺便吃一家最近种草的店。
大脑像是自动完成这项工作,手指当然配合着大脑进行精准搜查,将手机里曾经截屏下来的餐厅信息等都拼凑成一块儿,成了一条线路。
反正周末,说走就走吧。
然后,我就在一时兴起的几个小时后,约着朋友,喝到了那杯喜茶。
当那杯茶捧在手中,急冲冲地往嘴里倒入的 第一口时,发觉并没有想象中那般浓郁,那般清爽,那么能解开心中的那种期待。
一股隐隐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失望。并不是这杯茶不好喝,而是总感觉少了什么。
这个星期五没有出去浪。
照着以前的惯例,星期五下班后,正是我一星期最要外出的时间。
朋友总说,明明工作一个星期那么累了,怎么还往外跑。
可是我一下班就不累啦!我总是边说着边快速边整理包包,兴奋地就冲出办公室,跑得比学生都快。他们怎么知道,我的周末有多么宝贵。
周末说是两天,可唯一能够让我身心完全放松下来的,暂时不去想纷繁复杂的班务和备课就是星期五了呀。
每个星期五,家里人都早已习惯,无需再问我是否回家吃饭。
偶尔出现一两个星期五没有外出,在家必定坐立不安。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看书也不是,练字也不是,感觉这段时间像虚线,填上什么都不对,默默哀叹自己怎么不出门,浪费了一个这么美好的夜晚。
妹妹前两天和我说,姐姐,我们买那种豆乳盒子来吃吧。
好哇好哇,听说是网红零食,一直没吃过呢。
隔天,豆乳盒子就出现在我们桌前,被煲剧的我们在五分钟之内消灭殆尽了。
为什么要这么贵哦?我看着订单上的价格,感觉这也没有比蛋糕店里的好吃多少呀,这性价比实在不高。
因为人家快递保鲜要求比较高嘛,光是快递费用就已经抵得上这个蛋糕本身的价格了。妹妹给了我一个“你真没有常识”的白眼。
突然间我发觉有什么不太对劲。
大概,是因为这一切来得太迅速了吧。
想喝,就去买;想吃,马上到;没有了快速消费,我们就坐立不安。
这个世界上的东西交流互换太频繁,只要通过一些手段和途径,我们就能买到美国的奶粉,韩国的化妆品,瑞士的巧克力。
喜茶很好喝,可是却再也没有了第一次喝时那种被惊艳和停不下来的感觉,那是朋友远程手动带过来的;豆乳盒子很好吃,可是因为无须等待,我们就能够迅速直接地给出精准客观的判断,不被其他任何因素沾染;星期五本没有必要总是外出,可以留一些时间给自己静下心来思考,却因为总是喧嚣太过,反而不习惯这种与自己独处的时间。
没有了时间在中间加点魔法,许多事物仿佛都失去了魅力和吸引力,使我们越来越不容易被满足,越来越难体会到快乐。
我才发现这可怕之处:我已然习惯了这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只要我想要得到的,只要在我经济范围允许内,我就想马上实现。可是实现了,却不因此觉得需要去珍惜。
这种习惯也延伸到了其他地方:
看电视节目、电影、比赛节目,只选择直播或者最新一集,再往后就感觉已经没有“时效性”,尽管我根本没看过;
最近热门的料理或是娱乐方式,马上想要去尝试,可是尝试过后也就雁过无痕,没有留下什么很深刻的感触或想法;
对于学习的影响更是深远,静不下心来,如热锅上的蚂蚁,注意力分散,基本上看看书再看看手机,看到复杂的片段甚至直接跳过,只为马上得到一个“我看完了”的结果。
如若再不制止自己这么任性妄为的习惯,自己的兴奋值和幸福感只会无限攀登,让自己再也不容易单纯地快乐起来,或是享受极简的事物。
回想起来微信公众号介绍过的那个女生——一年内产生的垃圾可以装进一个玻璃罐里,自己真的是汗颜。她甚至自制洗发水沐浴露,只要能够避免产生垃圾,她都亲自动手。
唉,若古人如我们一样,通过微信等平台随意就能和相爱的人联系,视频、对话、简讯,那还哪里来的绵绵长长的等待和极致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