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粮食生产的出现和传播
第四章农民的力量
不同部族在史前的不同时期学会了粮食生产。从间接意义说,粮食生产是枪炮、病菌和钢铁发展的一个先决条件。因此,在不同大陆的族群是否或何时变成农民和牧人方面的地理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他们以后截然不同的命运。
能够获得更多的可消耗的卡路里就意味着会有更多的人。驯化的大型哺乳动物还在两个方面和驯化的植物相互作用,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所有这些都是由于动植物驯化比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能生产出更多的食物从而导致更稠密人口的直接因素。另一个比较间接的因素涉及粮食生产所带来的定居生活方式。定居生活使人们可以把多余的粮食贮藏起来,而一旦有了粮食储备,行政上层人物可以控制别人生产的粮食,维护征税的权利,无需去养活自己,而以全部时间从事行政活动,还能养活其他专职的专门人才。
总之,动植物的驯化意味着人类的粮食越来越多,因而也就意味着人口越来越稠密。因此而带来的粮食剩余和利用畜力运输剩余粮食,成了定居的、行政上集中统一的、社会等级分明的、经济上复杂的、技术上富有革新精神的社会的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能否利用驯化的动植物,最终说明了为什么帝国、知书识书和钢铁武器在欧亚大陆最早发展起来,而在其他大陆则发展较晚,或根本没有发展起来。
第五章历史上的穷与富
很大一部分人类历史充满了穷富之间不平等的斗争:具有农民力量的民族与不具有农民力量的民族之间的斗争,或不同时期获得农民力量的民族之间的斗争。
世界上只有几个地区发展了粮食生产,而且这些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时间也差异甚大。一些邻近地区的狩猎采集族群从这些核心地区学会了粮食生产,而其他一些邻近地区的族群则被来自这些核心地区的粮食生产者所更替了---更替的时间仍然差异甚大。最后,有些族群虽然生活在一些生态条件适于粮食生产的地区,但他们在史前期既没有发展出农业,也没有学会农业;他们始终以狩猎采集为主,直到现代世界将他们淘汰。在粮食生产上具有领先优势的那些地区里的族群,因而在通往枪炮、病菌和钢铁的道路上也取得了领先的优势。其结果就是富有社会与贫穷社会之间一系列的长期冲突。
第六章种田还是不种田
粮食生产是逐步形成的,即使是在粮食生产以最快的速度从狩猎采集的生活方式独立发展起来的情况下,也要花上几千年的时间才能从完全依赖野生食物转变为依赖很少几种野生食物。粮食生产制度的渐次形成乃是许多关于时间和劳力分配的不同决定积累的结果。
粮食生产一旦在某个大陆的某个部分出现,邻近的狩猎采集族群就能看到粮食生产的结果,从而作出有意识的决定。我们必须把粮食生产同狩猎采集看作是相互竞争的供选择的办法。是什么因素使竞争优势不属于前者而属于后者?一个因素是获得野生食物的可能性减少了。第二个因素是由于获得可驯驯化野生植物的可能性增加了,对植物进行驯化的做法可以获得较大的好处。还有一个不利于狩猎采集生活的因素吗,是粮食生产将要最终依赖的一些技术---对野生粮食的收集,加工和贮藏的技术在日积月累地发展。第四个因素是人口密度增加和粮食生产出现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