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给不了那份特殊,我想,以后就不要联系那么密切了吧!
——题记
音乐《刚刚好》
1.
上大学之前,老哥不少提到过他大学里的同乡会,他口中的同乡情,让我对同乡会有着莫名的憧憬与情怀。团结互爱,想被照顾却也乐意随时给予爱,这一想法那个时候早已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因为我的任性允许!
大一的不曾知晓同乡会的存在,大二的想让它不再存在于无声处的建群冲动直至被告知:它一直都有!再后来,大三的负责人竞选,仔细想想:原来,大学这么多年来,竟无形之中让自己与乡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不知道是情感泛滥还是怎样呀,老是控制不住地对乡会有着无法言说的爱。看着那些师弟师妹,会不自觉地想变得温柔。听着那一样的语言,总有说不出来的感慨与动容!
后来朋友跟我说:你大概是因为知道这其中的苦涩,所以习惯换位思考,不让别人那么遭罪。可能吧,每每看到有人求助的时候,第一反应总是想尽力去帮忙,除非对方日后的表现屡屡惊人,超出我能接受的底线!就是那种让人再也提不起劲想帮上一把的反感。
当然,我不是在宣扬自己有多伟大高尚。相反,我也有自己的私心!想出门在外的时候,多个人彼此照应;想在受了委屈的时候,不再是一个人独自看着穿梭的人群眼泪却无处发作。不是不懂——感情很多时候难以平等——的道理,但却还是希冀自己主动了那么多次后,能收到一份回应吧,哪怕是关怀过后一句平淡无奇的感激。但是,过于敷衍的感激还是算了,那会让人觉得:为你做过的根本一文不值。
如果伸出援手是一时的本能或一贯的爱心,懂得感恩怎不失为接收者该持有的礼貌或素养?真的,帮不帮忙是一种态度,可把别人的帮助当“理所当然”却是一种病态。所以,学会感恩吧,不是要求你动多大的嘴皮子去感恩戴德或有多么轰动世人之举,有时候,帮忙记住他/她的好或名字却已足够。
2.
关于交友,我习惯了不分年龄,所以,很少会叫一个玩得要好的人“师姐”或“师兄”,也很少因为对方年龄小,叫“师弟”或“师妹”在知晓彼此名字的情况下。在我看来,那些惯有的称呼或职称,恰是跨不过的隐形距离——硬生生地将彼此的距离定死,却有着与普通路人甲不相上下的陌生感。每个人都有一个自认为独特的名字,而我也觉得那正是我们所拥有的唯一能与其他人区别开来的“名片”,称其名而不是那种很普遍的叫法算不算就是一种特殊感情的表达?
最近想通了一些东西:不是所有人的需求你都需要去满足达到,不是所有的夸奖都是出自真心,不是所有的示好都是源于“想对你好”的初衷。
才想起:周边有很多人都喜欢叫我“姐姐”。当然,可以感觉得到:有些是真的出于尊重,有些是基于感激,可总有一些,我还没能理解得通。比如一些我自认为能聊得来,起码一开始,也不少打过高分的人儿,在我刚习惯“姐姐”这一身份而主动以“姐弟”模式思考事情的时候,不久却能感觉出彼此间难以逾越的距离。这距离怎么产生的呢?对呀,怎么有的呢?这个问题,想了很久很久,答案却是模模糊糊!我想大概是我开始主动对你好而你又多次把话题结束得那么干脆的时候;可能是我在潜意识里把你当弟弟护着,你却变得沉默冷淡的时候;可能是我认真了,常在他人面前夸着你而你却没把我当回事的时候。对,这绝对不是通常姐弟俩的相处呀。话唠的我讨厌那一路的沉默与冷场的尴尬,那真的让人浑身不舒服!少了那份“维护”,就不再是“亲情”了吧,至少我觉得不算。无法相互给予特殊,所谓的“特殊”关系又有什么意义?
有些时候,不是不懂套路,只是如果我想与你交朋友或想守住这份情,选择了当白痴而已!!!所以,尝试了、主动了,未果,那就算了吧。放过彼此,不要被道德绑架。
如果我们只剩下场面话,就不聊下去了吧!
关于这些,那么可爱的你们是否有着类似的体会或感触呢?欢迎留言!喜欢我的文字的话留个爱心再走喽,谢谢给予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