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不是药神》,我莫名的有些感动,除了感动于电影的情节和人物之外。我更感动于终于有一部电影能把小人物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改变世界,拍出来。我们中国也终于有了像韩国的《辩护人》这样的电影。
《我不是药神》在商业上和艺术上做了最大的平衡。他用前半部分的喜剧衬托了后半部分的悲剧。 让不懂艺术的观众不至于看着无聊,让想看深度的观众看得过瘾。
片中每一个演员都贡献了及其精彩的演出,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充满了情绪和表现力,这里我一个字不剧透,请大家去电影院欣赏这次的表演盛宴。
情节上的推进非常的流畅,而在关键的结尾处,又显得那么的有智慧,把本来敏感而又边缘的题材,拍出了光辉的正能量。
《我不是药神》要表达的,并不是我国的制度,社会现状的问题,而是要呈现这个问题,并展现我们国家在进步的这个过程。你看,这是不是就很聪明,不是要揭伤疤,而是要展现疗愈效果,多好。
程勇这个人物是全片的灵魂,电影把他塑造成功了,电影的张力和魅力也就出来了。电影把这个人物从一个买卖印度神油的小商贩到一个只为了病人的生命做一点微弱努力的‘救世主’的转变拍的非常动人。
他的这种转变,就个人来说,是人性由暗变明的转变,而对于世界来说,他付出了自己的全部,让这个世界有了一点点转变,让那些在黑暗中的绝对力量,看见了远处的一点光芒。
其实程勇映射我们大多数人,我们最初所想和最终所为,可能永远都大相径庭。
片中的程勇,在开头的时候也只不过是一个卖药赚钱的药商。他和大多数生意人一样,进货出货,贪婪地看着一点点进口袋里的钱。
直到他碰到能用更高昂的代价让他放弃当下的事业。最后的程勇和最初的他几乎完全割裂成两个人,这也就像我们的人生总会在某个阶段和之前做一个告别。
很喜欢文牧野导演在处理程勇从老吕葬礼里走出来,他用程勇的眼光看着路侧上的白血病人,他一步一步走过去,每个人都为他让开了道,他看不见这些病人的脸,只看见他们迷惘、无助、沉默的双眼。
走着走着,镜头模糊了,不知道是眼泪还是什么模糊了程勇的视线。他的眼光终于失去了焦点,就像他内心的彷徨。
接着,镜头第三人称出现,在虚焦背景中,我们看到黄毛正低头坐在楼梯上,他在吃橘子,他在吃老吕第一次遇上程勇时,要他吃的橘子。
可是老吕,已经不在了。
这样的情绪流淌在影片的后半段屡见不鲜。每一次情感的爆发冲击着我们的心灵。它不悲伤,但是它有深深的无奈。
当那位白血病老人拉着周一围说的那番话让人动容:
“领导,我求求你别再查印度药的案子了。我得了这个病,吃那种4万一瓶的药,吃垮了我的房,我的孩子,有了印度药,我就能活下去,我想活,不想死啊。”
患上贫穷这个病,总是让人心痛,让人心疼。我看电影时,听到很多人在哭泣,为的,也许就是这些无奈却痛心的人吧。
《我不是药神》里张老板说的那句话我感同身受:这个世界上很多病都能治好,唯有一种病你怎么都治不了,那就是穷病。
穷,是一种生活上的病。人一旦穷了,营生可能保不住,尊严可能保不住,有良心,在这一刻显得多么苍白啊。就算灵魂圣洁的程勇也是在自己拿了几百万开了纺织厂的底子下才展现出来的,而在这之前,他也不过是一个患上穷病的混子。
电影的开头和结尾是呼应的,桔子对应桔子,猪肉场对应猪肉场,神油店对应神油店,似乎宿命无论如何都会找上那些善良却卑微的人,只是,他一筹莫展的时候没有笑容,在经历生死,高峰与低谷之后,一无所有也能露出善意的微笑,流下感慨的泪水。
也许,一个人力量确实不足以改变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尽我们的努力让世界变得好一些。
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有人付出血泪。
终于有这样一部电影,可以去讲他们的故事,讲这些我们享受的社会进步背后的英雄。
中国电影能够从这样的角度去呈现和纪录社会的进步与变迁,本身就是一次伟大的进步。
感谢所有为这样一次进步默默付出的人们。
所以,这是我在中国的观影生涯中,第一次遇到电影结束集体鼓掌的场面。
《我不是药神》,真的是一部值得你欣赏,值得你鼓掌的电影,7月6号上映,一定不要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