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做点不一样的事情吧,换个活法活一活。
总想着未来某一天,等我有钱了,我去旅行、去健身、去读书、去写字…
可是,未来到底在哪里?
也许,我所认为的“某一天”,就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所以,2018,不再蹉跎,给自己一个新的视角,去生活,去体验…
读书、写作,正在进行中…
旅行、健身,立刻启程…
关于健身,骑行、羽毛球、健身房…这些年,折腾的不少。
2015年,在董哥影响下,接触羽毛球,一打就是一年,365天,风雨无阻…
健身房减脂增肌,六个月,风雨无阻…
我写过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关于打球、关于产后恢复、关于坚持…在此一笔带过。
关于骑行,早在大学时我就有骑车出去旅行的想法,大学期间加入过自行车协会,和会友们一起组织了很多次骑行活动,青春的气息犹在耳畔,回忆那段激情的岁月,感慨万千…
每一个为了理想拼搏而被现实当头棒喝的人的心中都有一座瓦尔登湖,还有湖边的小木屋,一定是这样的,至少海子在山海关决定卧轨结束自己的生命时他的背包中就有一本《瓦尔登湖》。
当年格瓦拉骑着摩托车跨着轮胎走遍拉美,回去就改变了古巴的命运,三毛到处流浪,撒哈拉的沙漠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
而我,在研二那年的暑假,顶着烈日高温一个人从曲阜骑自行车到山西。
900公里的旅程…
历时23天,肌肤从雪白到黝黑,借宿、搭帐篷、被淋雨、爆胎、甚至差点丢掉性命,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
现在回头想想,还是觉得自己很悲壮…
不要好奇,是哪根神经错乱让我做出如此疯狂的举动。我并不是想成为英雄,我只是不想对人们所熟知的现实妥协,不愿意相信我现在看到的就是这个社会的全部,我只是想通过一场远途骑行来证明我的想法不是因为看多了煽情电影、虚构小说的一厢情愿。
我不想抱着一个病入膏肓的青春,去抚慰一颗更年期的心。
我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告慰自己的学生生涯,也是测试自己的极限。
离开熟悉的环境,把自己投入陌生的环境中,以前的那些经验,常识,关系都不起作用,一切只能依靠自己最本质的判断和能力。
这样,我才能发现自己的底线,看清楚自己是怎样一个人,什么才是我真正需要的。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恐不安。”
在旅程中我深切的体会到了孤独的滋味,特别是在平邑的那晚。一个人去吃面,一个人去逛夜市,晚八点一个人回到旅馆,独自蜷缩在床上,试图整理疲惫的身躯和凌乱的思绪。
所有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我时时刻刻能够感受到从陌生的空气中渗透到心扉的孤独,多想在那时能够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与我一起促膝长谈。
抬头看看房顶,才发现一切都是奢求。
陌生的环境却能让人潜下心来思考自己,了解自己。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并不了解自己。虽然也会有很多想法欲望,但我们想要的却并非我们真正需要的。
这不是一个安全的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危险。在我上路前我也预想了各种可能遇到的困难,包括死亡。
但我同样也相信命运,该来的始终会来,你无从逃避,就算你小心翼翼的躲在自己熟悉的小镇里,也可能会被某个喝醉酒的司机夺去生命。
当我真正在路上走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原来是自己把困难本身想得太过困难,就像林肯所说的值得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而已。
一路上都很顺利,没有那么多的麻烦。路上的人们似乎都很乐意帮我点什么。
泗水的早上看到一对打闹嬉戏的父女,阳光洒在父女俩洋溢幸福欢笑的脸上,我着实被这种人世间的至纯亲情所打动,本想上前拍照留念,转念一想还是藏在心中吧,或许不用刻意的去记录,那一路的风景、所遇到的人就已经一点点打动我的心,而我只是一个过客,收获心底的感动就已足够。
当我结束这场旅行,我明白了成长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单单依靠旅行和思考就想改变人生的看法简直是做梦。
当我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仍然过着和以前一样的生活。但我不会那么焦虑了。因为很多东西对于我来说已经改变,我心中已经拥有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成长,我的人生从来没有像在路上的那23天一样自信和满足过。
骑车远行,让我有时间和自己对话,让我享受孤独,让我知道生活原来可以有万般姿态。
如今,我愿意再次捡起爱好,平时工作期间每天20公里,风雨无阻。寒暑假长途跋涉!骑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环骑青海湖、鄱阳湖、太湖、纳木错、洞庭湖…去看蓝天白云、草原羊群、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油菜花,甚至重走名校,一路骑行,一路旅行,一路修行…
做个了不起的骑行侠,我唯一自信的一点就是:持久。一旦开始,不言放弃!
也希望大家加入进来,乐享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