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会最缺的人才是什么?
搞IT的?专注力强的?全能的?还是善于学习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院副院长邹东涛,将人才分成了四种。
第一种是一字型人才。这种人才的特点是知识面非常宽,读书比较多,但是杂而不精,涉猎面非常广但缺乏深入研究。
第二类是1字型人才。这种人才主要特点是掌握了一些专门知识,而且掌握得非常深,就像现在的一些技术人才一样,他们最有可能的结局是成为企业中的技术骨干。
第三类是T字型人才。T字型上面一横代表知识面非常宽,下面纵向的一竖,代表非常深的专业知识。
简单讲就是这种人具有广阔的见识和知识面,同时在某一方面,有非常深入的研究。
第四类是十字型人才。十字型人才与T字型人才最大的区别是上面有冒尖的一个头,代表着创新能力和领导力,这种人才是市场的真正引领者、创新者。
不过,创新似乎不完全是后天养成的,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天赋,能够成为引领者的毕竟是少数人。所以我们不一定能成为十字型的人才,但起码可以努力成为T字型的人才。
这种人才也是我们社会特别需要的,那怎么培养这种T型的人才呢?
结合语文学习,给大家谈谈心得。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育很少会主张天天刷题,于是就有了一个概念:大语文。
大语文给了人广博的知识,如果连语文都是局限的,这个人知识面一定不广。
但是大语文这个概念也不能完全让人信服,因为大语文似乎在强调广度。
强调大、厚、广没有错,但缺乏了深度的语文,是一种遗憾,也限制学生钻研能力的提升。
因此,最好的语文教育应该是“T”字型大语文,不仅需要上边一横的广度,更需要下边一竖的深度。
一方面需要学生了解广博的知识,类似于心理学、哲学、历史学,都要无所不通。同时学生必须在每学期精读一本书,不管是学术论文还是网上的各种知识,或者各种节目等都可以。
这样的语文才是有效的,也只有这样的学习方法,才能最终造就一个T字型的人才。
但是现实生活中,更侧重的却是广度。比如说有很多讲解书的节目,往往用10分钟或者20分钟讲完一本书。这种讲解蜻蜓点水,意义是不大的。
可能听了某一讲觉得非常熟悉,再听觉得也是很好的节目。但是听完之后我们真的学到了什么呢?更多时候是茫然,因为我们从未进行深度的思考。
我们需要做的,是把其中的一本书给读深、读透了,当然精读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一般很难坚持下去。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局部精读,比如选一些段落批读,也可以选小说的某一回批读,这些文本最好有难度、有深度。
实际上,当我们把一篇文章掰开揉碎去深度研究,往往会有无穷多的发现。
比如张兴东老师对一万字的《项羽本纪》做了70讲、将近1200分钟的解读,当我们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很多细节,会重新思考之前根本没有想过的问题,这些问题,也绝不是课内学一篇《鸿门宴》可以解决的。
语文学习精读与深刻钻研的部分,代表了你的钻研能力,也就是T字型人才最重要的一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