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中午,对《易中天品三国》进行了一个“了结”。
从刚开学到现在,五周半的时间,每天中午95分钟,52集的历史文化讲座,50多本读书笔记,一行行摘录出来的知识精华……
很多东西不敢想象,也无法计算。“坚持”是个让人望而生畏的习惯,口号响亮很简单,能够坚持确是难上加难。
午读课上,我看到了努力克制自己打瞌睡的孩子;下午的语文课,好几个孩子自觉站起来听课,一问才知是怕自己犯困……孩子们中午为了听讲座,放弃了自己休息的时间。天气越来越热,到了下午,总有那么一阵子困得特别难受,如果正赶上上课,他们只好强迫自己去集中注意力……听起来有点残酷,但是这五周半的收获确是无以伦比的,这些收获体现在午读课里孩子们与我愉快的互动,体现在自由写作本里一篇篇动人的文章,以及那些看不到的、潜移默化在骨子里的东西……
《三国演义》对我而言也是初次涉猎的领域。之前的读书习惯,只要关于这种朝代更迭的历史小说,我都是有意规避,我觉得它们太难了、太生涩了,要刻意往下啃,那得把知识网络密密地织一遍。更何况还是三国这样一个宏大的乱世战争时期,我几乎要把历史、地理、政治、文学几个学科的相关知识都得熟络于心。当两本厚厚的《三国》摆到我的案几上的时候,我心里不由得有一种望洋兴叹的悲凉感。读完上本的时候,都觉得每回没有衔接度,要问我某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重要事件,我都有一种盲人摸象之感。
遇到瓶颈,只能寻求帮助。这一寻,我寻得了易中天。当时的我是听音频,每回听都有振奋之感,感觉自己串不起来的东西,易中天都给总结好了,而且还是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讲出来。听了一遍不过瘾,我又看了一遍书,想着我的孩子们也应该能听懂,于是这个学期一开学,我们就开始了。
上路是容易的,坚持是最难的。现在回头再看,觉得那一个个中午仍散发着璀璨的光辉,无可替代的求知岁月。直到最后一集播完,只有八个孩子因为个人原因,半途放弃了中午品三国的时光,但他们大部分假期在家里都补上了自己落下的那一部分。
求知的结果是快乐的,但过程是痛苦的。还好,这个过程我们是一起经历的。“被迫地灌输”和“付出努力后的得到”,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求知的快乐也都是在如履薄冰的痛苦中度过的。现在是在百家之言中体会和理解的,我想着总有一天,孩子们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会就着自己的历史观去理解未来的生活。学习的理论最终还要服务于实践,服务于未来想象不到的风风雨雨,服务于那些经过灵魂摆渡的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