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
第一章 群体的意见和信念中的间接因素
第二章 群体意见的直接因素
第三章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手法
第四章 群体的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
快速阅读了《乌合之众》第二卷,文章对于影响群体的意见和信念的间接因素,给出了以下四个部分:种族、传统、时代、制度、和教育。直接因素: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理性。
- 【种族,传统】拿自己的体会举个例子:,每次过传统节日,总会看到身边少数民族或一些地区的人们,过节搞得特别隆重,穿上属于他们少数民族的服装,用他们特有的传统的方式,来过节,特别羡慕。种族是所有能够,是因为他们有一个相似的传统。延伸一下,我举得这个例子,划分少数民族,是因为他们在的一些传统很相似,有相似的文化背景。
- 【时间,制度】作者尤其强调了时间的在群体的重要性。我想起了,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社会制度。一些士大夫对君主的愚忠。还有《二十四孝》中的
埋儿奉母
,等一些愚昧的孝,处于当时社会制度的人,竟然把类似这种事情也当做一种孝,在当今社会,是在是不可理喻。原文中有对时间的解读
各种信仰和思想的碎屑被时间堆积成山,从而使某个时代可以产生出它的观念,当然,这不是像掷骰子一样全凭运气,这些观念都是经过漫长岁月积累得来的,它们之所以能开花结果,正是因为时间为它们做好了准备。**若要对这些观念的起源有所了解,就必须回顾过往,它们继承着历史,孕育着未来,同时也永远无法摆脱时间的限制**。
- 【教育】:60多年前的勒庞对于当时教育的深刻见解。这也是我阅读这一卷印象最深刻的关键词。对于基础知识,确实,能从教科书中获取,而认为智力可以通过学好教科书来得到提高。人们正是因为接受了这种观点才会竭尽全力去强化手册中的知识。从小学直到大学毕业,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中的内容,他的判断力和个人主动性根本没有用武之地,对于他来说,接受教育就是背书和服从。前公共教育部长朱勒·西蒙先生写道:“学习课程,心中要牢记一种语法或一篇纲要,重复得好,模仿也出色——这种教育方式简直幼稚可笑,它的每项工作都是一种信仰行为,即相信教师永远正确。于是,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便成为这种教育的唯一结果。”缺乏思辨能力,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对于文中的关于教育提到的一个词感官印象
我觉得很形象。
我在大二阶段,做过将近一年的家教,当时有一个孩子我对她的印象特别深,上两年级的小姑娘,说出了一段不应该从这个小姑娘嘴里说出的话,完全一副大人的口吻。我感觉自己当时和她应该换个角色。我问她都是谁教你的,她说她妈妈。我能想象她妈妈对于刚刚这段完全是在说教,而并没有用行动去影响她的女儿。我也没有从她女儿身上看到话语中该有的模样。或许这些话从孩子嘴里说出来,大人,或者她妈妈的亲朋好友,老师听到会感觉这孩子,很懂事,懂得道理很深刻,但我却觉得不免有些不搭。对我来说,接触这些孩子,每个孩子的表情,动作,或多或少的都会反应出家庭教育对孩子带来的影响。当然各有千秋,个人认为在这一阶段,引导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性格及态度的形成比起学习要重要的多。借用某导演说过的一句话:我们的观众需要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去迎合。“我们的孩子需要引导,而不是一味的去迎合。”
有时候,父母的身教比言传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