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战略层
- 所负责的产品在公司产品线上的定位
- 当前产品的市场覆盖度、用户类型覆盖度。当前产品和其所在产品线上其他产品的关系。当前产品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
- 对所负责产品的从解决用户的痛点、痒点、使用频次、刚需程度、用户群体划分几个方面,对产品有清晰的认识;
产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哪些类型的用户是刚需
刚需用户试用的频次
没有同类型的产品时,刚需用户用什么方式解决问题
产品设计了哪些痒点来帮助用户决策
产生的结果:
- 当前年度或当前时期(往往是一个不太短的时期)的产品战略目标、产品愿景,产品规划路线图。
- 当前阶段的产品战略目标,如1~2个版本的产品目标,为需求范围(范围层工作)提供指导依据。
2.范围层
范围层是产品经理将产品愿景落地实现的第一步,会确定当前阶段产品的需求范围,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好像也总是离清晰差一点,产品经理需要在这一层践行MVP(最小可用产品)的思想来确定什么做,什么不做。
- 当前产品的人力资源投入。包含前端运营资源、交互用研资源、研发资源。以及近期会不会有大量的资源的涌入和退出。研发资源是后期进行结构层工作的重要协作对象,需要清楚研发人员的详细分工、研发模块划分。
- 产品的需求来源。通常来自于产品的需求池、运营需求、研发需求(如重构、代码优化等)、领导反馈需求、第三方渠道反馈(论坛/微博等)、产品经理的自我思考。并清楚需求的真实使用场景,解决的问题以及需求的紧急程度。
- 产品投入市场后的真实反馈,包含数据反馈、运营效果反馈、用户反馈、第三方渠道反馈等;
- 行业竞品分析。包含产品和竞品的用户重合度,市场重合度,和竞品的功能差异,竞品的功能更新计划。
产生的结果:
- 确认当前阶段及下一个较短时间阶段的产品需求范围。考虑资源投入状况后,本阶段输出的需求范围不能有明显的技术实现风险存在(如果有说明上一阶段的准备不足),范围必须适应或超出实际的人力资源负荷,超出的部分会在评审会议上予以增减或增加资源的投入。
- 竞品分析报告。
3. 结构层、框架层
结构层、框架层主要是对细节的考量,是真正落地的一步。
- 产品经过层层的评审之后,需要最终确认当前版本的产品详细需求说明书,包含PRD、保真交互原型等指导研发进行编码工作。
- 产品经理可以不需要懂代码,但需要对核心功能的实现原理进行了解。
- 产品的历史问题,也就是产品的坑。不会有没有坑的产品。
- 产品核心功能的用户反馈,不论是数据反馈还是实际用户反馈,需要在这一层有严肃的处理。 5:产品的信息架构设计、导航设计、功能微交互设计;
产生的结果(最耗时间的一层):
- PRD、交互原型的制作输出、RD跟踪、BUG跟踪、用户反馈。
- 用户调研报告,反映用户的真实使用情况。
4.表现层
表现层是应用最终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样子。
- 用户获取应用的方式、用户使用的方式。
- 产品的UI层面,用户消费产品内容的方式。
产生的结果:
需注意和运营部门的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