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下半场”已经成为个个带头大哥们,露面必讲的词语。对于创业,人们也心照不宣的,不再是“讲个好故事,先有用户,在想着怎么赚钱”,相反考虑更多的是“使用即付费”。自己能造血,再去讲好一个打动投资人的故事。
17年初,两大现象:一、互联网巨头大家心照不宣的往线下走;二、知识付费刮起了一股暴风。
现象一:往线下走
典型代表:阿里发布新零售战略、微信推出小程序
1、阿里倡导的新零售
啥是新零售?
马云眼中的“新零售”是这样的:从2017年起,阿里巴巴将不再提电子商务,纯电商时代会很快结束,必须打造新零售,让线上、线下与物流结合,将物流公司从“比谁做得更快”向“消灭库存,让企业库存降到零”转变。
有哪些动作?
近一年来投资或入股过的零食巨头,2月份阿里联手百联集团,1月份入股银泰;16年12月份入股联华,16年11月投资三江购物,16年6月投资苏宁......。
新零售是个新概念,背后却呈现出的是资本的本质:资本逐利!互联网公司亦如此。当线上资源开发殆尽,获客成本越来越越高。这也就是人们之前高呼的“互联网红利已过”的映射。既然线上已经不能为公司带来新的增点,不能为公司带来更大的利润的时。寻找新的增长点也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以用户为中心,这句话一直是真理般的存在。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是效率,是便捷。当我们已经习惯便捷时,就需要更便捷来替代。比如说,网购刚兴起的时候,你网购个东西,快递你等上一周,当拿到快递时,你心里还是美滋滋的,乐开了花。但现在如果让你网购买个东西,等上一周,你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京东自营的速度是出了名的,这也是京东自营给用户的定位。你买个东西,现在需要一天,以后可能只需要一个小时甚至更短,你又是什么感受?
2、微信小程序
啥是小程序?
微信之父张小龙对小程序的定义是:小程序希望用用完即走的方式激活线下的弱连接场景。不需要下载安装,用户扫一扫或搜一下就可以用。
场景化举例:
在公交车站,你扫一下公交站牌的二维码就可以了解下一辆公交到站时间。
在汽车站,扫一下汽车站的二维码就可以购买车票,而不需要排长队。
场景化的下沉,微信想作为一个超级连接器,连接你的生活。以你为中心,赚你的钱。
微信现如今的体量,已经取得它应有的成功。那谁会是下一个微信颠覆者呢?没人知道,以其被别人颠覆。还不如微信自己去做改变,来迎接这个不断变化的时代。改变:微信给出了小程序这张白纸,至于要写什么微信也不知道,就像当初的微信公众号,笔给了创业者,一起发挥。
二、知识付费(内容付费)
2016年知识付费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三款产品分答、得到、知乎live的营收数据大致描述:
1、分答上线42天,目前累积有超过1000万授权用户。平台共产生50万个语音问答,总订单1800万元,日付款19万次,付费用户超过100万,复购率43%;
2、得到公布运营数据:总营收1.4亿;
3、知乎live场均收入逾8000 ;
但是,这些都不足以掀起内容付费的浪潮。马化腾一句话:“应该等公众号付费订阅”,刮起了知识付费的大暴风。
内容生产者有变现需求,用户为什么愿意去付费呢?
1、认同感,用户之所以愿意去付费,是对内容品牌的认同或者对个人品牌的认同。认同那个人或者认同哪些内容,比如说李开复开个付费直播,付费的人认为付这个钱是值得的,有用的。
2、俱乐部式的身份象征。比如李翔的商业内参,购买他的商业内参后,会拉你进群,把这个群包装为“高质量信息群”,能得到不一样的时事解读信息。
3、俱乐部式的高质量服务。比如吴秀波、李笑来,付费进入群后,可以为你一对一解答问题。有任何新的想法也会第一时间在群里做分享。提供有别于其他免费渠道的服务。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是因为内容品牌或者个人品牌构建了自己的IP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