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西文旧书,并不是夸耀,乃是一种无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阿猫阿狗都能出书。特别是近年,大量西文书籍译著在大陆出版。然而我们细究其内容,许多这类的书在华丽的装潢设计背后,有着让人哭笑不得的翻译,只是所谓“硬件过关”而已。但是,书是让人看的,多数人买书是看书,在乎版本、印张质地的藏书家毕竟是少数。余读电子书总不习惯,感觉书就应当有它特有的年代痕迹、纸张的质感和独有的芸香,有了这些,文字也会在人的意识中灵动起来。读一本书,不单单是文字,书也有气质,特别是旧书,那种美对于爱书的人来说极具诱惑,因为这里面装着一个“小世界”,一种足以让文字都苍白的意境。
浩如烟海的西方古代的文史哲类旧书,其中不少经典,国人甚至连名气都未闻,何况中文译著。但说起中文译著,总让人遗憾,比如日本《笃姬》的某版中文译著,人名、地名白字连篇,还不如读日文原著。哈耶克英文版的《到奴役之路》(大陆译作《通往奴役之路》)至今港澳台三地都没有一本流畅的、完整的中文译本,无论是殷氏节选自评成一说,还是社会科学出版的译本,都很难展现原著的面貌。哈耶克的原著英文很流暢,用词亦多为常见字,读原文并无艰涩感,只是句法中显出中西差异让不少中译者望而却步。可见翻译不是件易事,特别是社科版《到奴役之路》里英文的复句,就很难翻成流畅的中文,还要考虑保存英文原文的行文风格,句子不至于変味,译者往往陷入两难。网上豆友评论此译著为“啃骨头”,或是语句太艰涩的缘故。这在康德的中文译著中同样如此。近年所购中信《光荣与梦想》四本一套的新译版居然出动了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组不少人,据说翻得不错,语句凝练、生动,余买来还未细看。如今译界,像林语堂、杨宪益、钱钟书、辜鸿铬这样的大家越来越少了。
余近来关注欧洲中古史,欲觅读相关史著。查休谟《英国史》首见中译本,但一看译文,惊讶无比,没见过的以为是形似民国体的笔记小说。
说起西文著作翻译最忌讳乃是错译和漏译,对于这本书的评价网上已有太多,有所谓“羞煞严复,气煞休谟”的评语,具体就不再赘述了。有时候实在太无奈,许多英文流畅的原著不知何故被译者改译得面目全非,语句支离破碎,生涩难懂。亚马逊上购原版《英国史》,价格的确不菲,平时省省,过冬不添置新衣,日用帐也就扯平了。亚马逊系统说很快发货。亚马逊的华东仓在昆山,希望明日收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