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来了》这碟小菜不咸不淡,但口味独特难挡,陪着我度过了高考,又过了考研,然而在今晚它要结束了,真让人百感交集。
高中某个百无聊赖的暑假,我无意间撇到这个节目,不幸入坑。它确实没什么节操,主持人热衷于制造各种尴尬和下不来台,满足观众心中乐于围观出丑的小邪恶。这是一开始我对康熙的认知,无聊得只剩下踩在地上搞笑了。
节目一开始热衷于访谈正统名人,甚至是马英九,李登辉这样的政界人士,或者诸如许纯美这样如内地凤姐一般的网红们。他们甚至会问马英九内裤的颜色,也是没谁了。那时年幼,这样生活化的剖析一个个政界大佬一下拓宽了我的脑洞。小S的骚扰把众人拉下神坛,为了博观众一笑。我看来,这时候的康熙还借助名人们的效应助长收视,没有真正展开拳脚。
台湾弹丸之地,名人资源有限,终于被耗得七七八八,于是康熙开始转型。这时候低潮了一阵,熬过这一阵的后来,康熙才真正的展露出它的乐趣。这时候蔡康永还是蔡康永,生了小孩的小S变得收敛了些,当然只是相对来说。这时候的访谈嘉宾慢慢变成路人,有时是加油站工作人员,有时是7-11店员,或者其他。一幅台湾日常众生图徐徐开来。两个主持人能鼓起好奇心去探索大家的生活,我喜欢他们访谈时候的态度,非常自然坦诚,与采访马英九没差别,每一个路人都有,并热爱自己的职业和生活,也因为这样,每个人都闪烁着光芒。曾经年少,我有时会叹息自己的平庸,但我从康和熙真诚好奇的提问中学到,要和自己所谓的平庸相处。这区别于内地节目,一碰到所谓基层工作者,主持人就要眼里擒着闪闪泪光感叹生活艰辛,末了以悲怆的表情目送,这把原本柴米油盐的生活渲染得浮夸。我慢慢明白了康熙对世事的嬉笑怒骂。他们会挖掘出人类的常态,不管是名人也好,路人也好,每个人都辛苦又开心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撕掉所有标签以后的人都长得差不多。每天遇到几个难缠的人,背后说了几个人的坏话,今日又费心尽力的应付了工作。
我最喜欢的,是不管嘉宾在说多难过难堪的故事时,俩主持人总以看客的姿态调侃,表现出一种人生无大事,都是瞎折腾的姿态,这样总能惹我发笑。从这个角度看,康熙来了和武林外传传达给我的东西是一样的,努力做事情,但不要太较真。
久而久之,这两人就像每周定期给我说书的,把我从现实的泥沼里拉出来,对我说,算了,大家都挺不容易,但也都活得挺好。要是他们能继续每天不慌不忙的戳破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真相,我很欢迎,但像这样突然结束了也是康熙的作风。当人们对着他们走开的背影呼唤挽留的时候,他们会不紧不慢的同时转过头轻声嫌弃的说,不用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