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学弟妹们发的毕业照,意气风发的笑脸多么熟悉。我已大学毕业一年,还没能实现“水果自由”。很多事情在悄然改变,但有两件小事,我想坚持一辈子。
01 看电影
看电影还需要坚持?别奇怪,我指的不是去电影院看,这等享受不能用高端的“坚持”形容,而是指定期在家看。
这中间的缘由,说来话长。我大学的时候,专业是广播电视编导,得拍视频。经过大量练习,我终于尴尬的认清事实——我没有镜头感。
镜头感对于导演和摄影师来说,就是指他们对于画面构图和运动的把握能力。优秀的从业者,应该在拍之前,就想好呈现出的画面将是什么风格、如何衔接。
而我,会在看完《路边野餐》以后,看评论才意识到,原来片中还有长达40分钟的长镜头啊。所以我空有一颗当导演的心,最喜欢做的作业是PPT。
多看电影可以增强镜头感,那就努力的看吧。转眼间,就到了大四。当别人在广告大赛、电影节抱着奖状自信的微笑,我都会羡慕不已,扪心自问八百遍“你看看你咋就不够努力。”
时间不等人,我还没像昆汀·塔伦蒂诺一样,看两万多部电影成为名导,毕设的deadline就到了。等到答辩结束,导师满心失望的对我说“可惜啊,没时间继续修改了。”沉甸甸的叹息砸在我心里,身子却轻盈起来,忍不住的欢喜——太好了,我不用逼着自己增强镜头感了。
毕业临近,我用仍然不娴熟的手法化妆,和朋友在校园里转圈拍照。相册里满是笑容灿烂的毕业照,心里却越来越焦虑。我讨厌写不出精彩故事的自己,讨厌剪辑着就会睡着的自己,讨厌作品不能得奖的自己。
我,讨厌,我自己。
别人对我的点滴夸奖,在我的思绪中如蜻蜓点水,统统淹没在,我,只拍出过平庸的作品上。
当我惴惴不安的去找工作,特意避开所有视频剪辑类的工作。然后发现……真爽啊,不用再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
职业规划师古典提出个有趣的说法,就是职场中的木桶原理和上学的时候相反。老师总强调: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你数学语文不错,现在就努力提语英语分数吧。
但是职场不是这样,就像我有个同学转行去教小朋友快板,很快荣升为金牌讲师,挣钱多多。不会有家长问他“你能熟练使用PR和AE吗?”
据统计,70%的大学生毕业后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这让我陷入迷茫。同样苦闷的,还有处于90年代时的李健。他在进入清华后,学霸光芒被同学们掩盖。室友总是毫不费力的考到98、99分。而他很勤奋,也只是八十分的水平。
李健在《开讲啦》上说,唱歌比赛能带来自信,每次都是第一。可是这份快乐在毕业后,也被击碎。他去广电总局当网络工程师,除了工作,就是帮忙拎水接人。直到学长卢庚戌找到李健,共同创立水木年华,他才拾起音乐才华。
自此,乐坛多了坚守本心的音乐诗人李健。我们虽没有这般才华,但是否也如他一样,早就接触过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却没有认真思考如何发扬优势?
如果能重来,我希望回去抱抱随着年级的增长,日渐自卑的自己。成长不以奖项为唯一评判标准,你看,还可以开拓其他方面的特长啊。
现在我又开始盯着闪光的屏幕看电影,但不再给自己莫名的压力。聚焦长处,时间会为平凡的人证明。
02 读书
我小时候真的以为,大人,是不需要读书的。没有考试了看什么书呢?后来发现得“终身学习”,而且学习的速度,常常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速度。
但还好,我爱读书,哦不,是爱书。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大一的时候,女生初到大学,就像解放天性一样,开始人生第一波大肆买买买。化妆、研究穿搭……不亦乐乎。室友的桌子上,摆着的瓶瓶罐罐日见增多,渐渐放满。我的桌子,则被当当网上买的各种49元包邮的图书摆满。
毕业时,我收拾那些沉甸甸的书。发现曾经买过好多促进成长的书——《沟通的艺术》、《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
这些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崭新,没看过。
是的,你没看错,这是一个叶公好龙的故事。而且这种状态延续到毕业后。《垫底辣妹》中说,“你最不开心、最不好看的时候一定是你既没有在学习,也没有在运动的时候。”
两条全中的我,丧气极了。想学习,但是注意力很难集中。看十分钟书,恨不得解锁20次手机。大一买的《拖延症心理学》,到现在还只看过目录。
难道我这辈子就这样了?
直到我开始学习一些大神的方法和理念,才意识到,自己对于努力的很多理解并不正确。
下面这些方法,让我终于迈开步子,走出阅读的舒适区。
1 番茄阅读法
一个标准的番茄时间是25分钟,核心是专注,然后休息5分钟,循环往复。因为时间短,完成起来压力不大。
我在看书的时候,就以25分钟为一个周期,记录阅读的番茄钟数目。每记录一个,就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
下面是我统计的阅读时间,这样量化以后,才发现读书用时没有想象中那么久,也会更有信心。
总想玩手机怎么办?可以把手机放到看不到的地方,或者用app辅助,推荐: forest、潮汐
2 问题阅读法
以前读书,傻兮兮的翻开,一字一句读完全书,我以为这叫“好好读书。”但是从未形成系统性的思考,还难以坚持。
如果你能认真看完书的目录,带着问题再去阅读,恭喜你!此时的你,更容易注意到相关的内容。从被动的读者,变成书本的主人,机敏的捕获营养。
3 拆书法
这是拆书帮的创始人赵周发明的方法,专门帮读者学以致用,三张便签提炼书中精华。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A2:以后我应该怎么应用。
毕业一年来,我和不止一位朋友发出过共同的感慨“当初怎么这么傻,不知道去学……”逝去的时光不再回。姜思达在《奇葩说》上说过一句我超爱的话“别人的美总会习惯,自己的美千金难换。”
不光是容貌,个人品质也是如此。“别人的优秀总会习惯,自己的进步千金难换。”不知道看文章的你,有什么默默坚持的微习惯呢?
哪怕有0.1的进步,今天经历的风景,都比以往更美。
ps.
一直以来,我都处于能力跟不上野心的状态。坦然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后,反而长舒了一口气。哈哈,站在20岁的尖尖角上,现在的不完美,都是未来的可能性呀。不管身处在何处,我们都要提醒彼此,开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