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练习写作,每日读书充实文笔,看到有人推荐《自在独行》这本书给我,便买来拜读。
贾平凹是个有趣的作家,即使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非常厌烦经常出现在语文试卷中这个名字的时候,依然不得不敬佩贾先生的文笔。
被贾先生罗列的文字,即使是被选做语文阅读的片段,也依然让我感受到这灵魂的有趣。
身为读者不知是否解读准确,觉得他是吃过苦的人,所以写出来的东西总有着“明天会很好”的气质。
我不知道这种说法是否恰当,但我却是有这样的感悟。
就像开篇的《纺车声声》,父亲含冤不能归家,只有母亲一人支撑起贫穷的家庭。如果没有读过原文,单看这两个设定,一般人都会觉得这是一篇悲情文章。
然而,贾先生的文字却是凄而不凉,最艰难的时候也会过去,总有峰回路转的劝慰。受苦受罪的是自己,却要用文字安慰读者不要难过。
若是有时间连续读几篇贾先生的文章你不难发觉,这个人非常的幽默,又很善于“发牢骚”。
他总是会打一些精巧的比方、作一些幽默的比喻,有的是对人,有的是对事对物。
可是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比方恰到好处,把被打比方的原型捏碎了,摆在读者面前让你自己看,不聒噪,不奢华,只是寥寥几笔,讲明而不说穿,貌似闲谈的语气让你明白了道理,又感觉到共鸣,甚至笑着说:有意思!
这绝对不是说贾先生的文风是那种讽刺派,他的文章简朴又活泼,平凡又新奇,总觉得他是个不拘一格的人呢!
有时候自己会想,若是能活出贾先生写出的文章气质,想必那样子也不错的!
说有趣,如果你没有读过贾先生的文章,我是没办法和你言明其中的乐趣。
今日又看到一篇《敲门》,我是嘴角带着微笑、内心带着乐趣读完的。
看到“我”为了争得一个安静读书写作的环境,竟然会不给拜访者开门,只为了躲清静。
本以为这些幼稚的事只有小孩子才做得出,想不到一个大作家也会如此童真!我没忍住笑出了声。
还有因为不开门而错过老家亲戚后,后悔得捶胸顿足。我仿佛都能看到他脸上的表情!唉!只能可怜的摸摸头说上一句:自己挖的坑自己填!
《敲门》的最后一句让我印象深刻,“有一日我要是死了,墓碑上是可以这样写的:这个人终于被敲死了!”
可见是有多么讨厌被无聊的人占用自己宝贵的时间,可见是有多么讨厌一些人毫无意义的搅扰。
似乎每个人都会遇到相似的境况,毕竟人是需要社交的嘛!
可每个人的处理方法又都不同。聪明点的方法需要被挖掘和传播,至于能否学的来就因人而异了。现在唯一能肯定的是:这种事情以后还是会经常发生。
“这个人终于被敲死了!”好像是把厌烦无聊人的情绪彻底爆发了出来,但是又躲不开,怎么办呢?隔着纸墨,仿佛已经看到“我”一边跑去开门,一边又无奈的摇头苦笑了。
依我看,还是在大门口装个摄像头,看见喜欢的人就开门,看见无聊的人就装家里没人,也省得家里那两扇可怜的门板被踢打残破,也好让秦琼和敬德两位上神衣冠整齐,不失仪表。
个人认为这个解决方法可能比搬家隐居要节约不少花费!哈哈!说笑而已,只是不知道一件事:
徒是戏谑别人不如小偷,又能解的了几分闷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