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说感觉自己到了一定年龄,在过去的一年又一事无成,一个人漂泊在外,总是觉得惶惶不可终日,现在身体很差,事业也没有成就,想到这晚上没忍住哭了好久。
能感受到一阵凄凉像冷空气一样突然冻结你的灵魂某处,我不知道以何种方式安慰这种失意,沉思了好久,最终总结了几个字,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围绕这8个字,细细碎碎说了很多,不知道说的对不对,也不知道能缓解她的几分焦虑。
在写去年总结的时候,我想了很多,有所得必然有所失,人生之途总是在得失之间徜徉,而我们总是对所得过于理所当然,而对所失总是过分苛责。
我也曾像我这个朋友这样,时不时冒出一个想法,我高考的语文要是能正常发挥,那么我就有机会去一个更好的大学,我大学多去参加一些实习,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儿,自己应该成长的更快,我毕业要是不去茂名,那应该是另一种人生,在这种假如的想象中,我以为自己终于不用看镜子里鼻青脸肿的自己,我的现在都是因为过去,而我的未来还不知道漂浮在何处,所以理所当然的躲藏于现实的表层之下,做一个假睡的人。
时间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一度入佛门,四大皆空。
所以有时候从焦虑状态转化为逃避状态,比如这两年游戏的再度火爆,王者荣耀和吃鸡游戏频频占领朋友圈,既然我对于现实已经无能为力,那么只能在虚拟中一展拳脚了,至少在这里大家都是同一个起点,我也有无数次翻盘的机会。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很多变有钱的90后,回过头嘲讽还在贫穷线上挣扎的这批人,他们之所以赚到了钱,买到了房,是因为他们内心真的渴望有钱,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去挣扎过,而你们这些渣渣没钱是因为内心从未真的饥渴过,虽然我第一时间也是痛恨他们这副嘲讽的嘴脸,但是真的静下心去想,其实只有站在对面的人才能看到我们身上的盲区。
这个观点跟TED的一个时间管理的演讲不谋而合,那个演讲的主题是我们去做某件事不是没有时间,而是内心不是真的需要,举了一个例子,一个万分繁忙的CEO家里水管爆了,她一边高呼自己没时间,最后抽出几个小时修复了水管。
不是没时间,而是你的需求不够紧迫。
回到个人成长的这个问题上,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对钱的渴望已经到了日思暮想,不得不为的时候,我们才不会那么轻而易举的放弃每一个赚更多钱的机会,当生活真的变成了一把刀子,那么你势必会拼了命的工作、攒钱、理财、学习、成长,不断碰壁,屡败屡战,等你使劲浑身解数的时候,那么你成功的几率就会更大。
这就是优秀的第一步,我们要对自己的目标充满欲望,对于自己想要的一切变得更加坚定,而没有达成的就坦然承认,自己其实并不是很想要而已。
第二个核心应该不念过去,很多人特别喜欢“如果……那么……“这个语句,正如我上面所说的,应该是很多人的心理常态,去年的时候看到一句话让我如梦初醒,”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当初学吉他的时候,很多人在贴吧问,我30岁了,还能不能学吉他?然后这些人表达了自己对逝去年华的无限追忆,这个问题孤零零的挂在那好久,有人鼓励有人不屑,然后他就像东南西北风中间的木偶一样,摇摆不定。但是我看到另外一个五十岁的大叔开了一个从零开始学吉他的贴,每天晒出自己学吉他的进步,过了不到半年就达到了自己当初既定的目标。
所以有什么心愿,就立刻去做,你在质疑过去自己的时候,此刻又成了过去。
第三个要去告诉自己的就是不畏将来。
我之所以不愿去改变,不能去辞职,不要去学习,归根结底其实就是内心对于未知的恐惧。
有一个朋友,从上班第一天起就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上班的地方人浮于事,一眼便能看到尽头。每次跟他聊天的时候他都说自己快走了,但是已经过去了三年,他还在那家企业喝茶,我们已经不再讨论这个话题,因为他已经陷进去了。
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人生是无望的,但是还是臣服于这种恐惧,追溯历史,那些灼灼有名的人往往都是突破了所谓安逸的枷锁,在世俗所谓的正统和安稳中挣扎出来,找到真正的自由。
2018年的第一个月已经过去大半了,我从第三天开始写这篇文章,准备一鼓作气,写好自己的规划,开个好头,年底回顾的时候,至少带着骄傲,没想到打脸来的这么快。
向死而生,把每天当做最后一天来相爱,这些不断看上去很高大上的观点其实我是抵触的,人总是习惯性臣服于以前的苟且,而逃避未来和现实的痛苦,这就是问题所在。
再一次把上述所说作为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我要是想要在年底得到一片森林,那么现在此刻立即,就应该种下第一棵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