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得不好没别的,就是书读少了…
不管以前在学校读书,或毕业了之后进入职场,身边总是会有难以超越的学霸。
不论是读书考试,创意见识,这些学霸型的人物,总是能够以看不见他车尾灯的优势,轻松地超越我们,并且在我们弄清楚发生什么事之前,成为这个社会的意见领袖。
这些读书读的又快又多又精的人,基本上就占据了这个社会所有高精尖的位置,当然除了水涨船高的社会地位之外,他们也享有了整个社会最大的经济利益。而且在整个世界迈入知识经济的趋势下,他们的优势只会更加明显。
问题是,难道安分地做个绝望的吃瓜群众就是我们人生的宿命?尤其是当我们也愿意积极读书学习,持续在人生路上充实自己,却永远只能在各种读书会中扮演付费订阅的买家,而无缘做一个拥有自己想法的有趣灵魂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关键是我们要找对阅读的方法,在某个领域既广且深的,快速地累积自己的阅读量,至少在一个小范围的群体当中拥有成一家之言的不凡见识,并从而逐渐地取得让人对你只剩膜拜的优越。
二.当然愿意读,关键是不会读
有些人之所以总是能够在校园、在职场轻松地碾压我们,除了那些天生的学霸让我们只能无奈地怪父母之外,问题的关键还是知识的储备与壁垒。
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阶级分层依靠的顾名思义就是知识,而且知识还将摧毁之前工业经济时代,一般老百姓安身立命的基础,例如勤劳与诚恳。人们很快就再也不能依靠这些品德的优势获取工作,因为机器人能够轻易地在这方面淘汰人类。
因此人要想在知识经济时代活的好、活的有尊严,超前的知识储备就是起码的垫脚石,而超前的知识储备除了天生的学霸之外,就只能依赖在代表知识的书籍上下功夫,而其中也没有太多秘密,不是需要读得精就是需要读得广,同时还都需要读得多。
典型的读得广就是罗胖罗振宇,貌似任何知识他都能言之有物地侃得让人头头是道;而读得精有易中天老师讲三国就算模范;至于读得广同时又读得精的,李敖恐怕是公认的典范。
因此,我们如果在职场上受挫了,真正的病因与理由还是出在知识储备不如人,不是读少了读窄了,就是理解的太浅了,更多的是三个短板都齐了,如此在知识经济社会拖了大伙后腿、暂居金字塔的下风处,那只能是必然而不是偶然的不幸了。
那么现在开始积极弥补知识缺口,就有机会在社会金字塔上演王子复仇记夺取高位吗?不一定,因为愿意弥补知识缺口只解决了意愿问题,还没有解决技术问题。
技术问题就是要用对方法,现在知识的取得太方便也太廉价,人们在有知识缺口需要填补的时候可以随时随地立即得到满足,然而讽刺的是,如此快速得到的答案却只是在利用知识而不是学习知识,对于填补知识缺口全无帮助,例如半夜在网上查询克服失眠的方法,无论查询过多少次,就算找到了对自己有用的方式,对于失眠这件事仍然等于在一无所知的知识水平。
为什么?这就是技术问题的核心,没有计划、主题与深度。无论是准备针对某项专业做补强,或是想在某个陌生领域掌握基础概念,甚至在特定事物上成一家之言做意见领袖,对于相关知识的阅读计划,各个观点的完整涉猎,以及见解深度的持续挖掘,都是我们必须按部就班逐一完成的功课,而这也是那些占据社会金字塔高位的人所拥有的武林秘籍。
三.认命不是选项,办法总有人想
那么我们具体可以怎么做呢?道理就像健身一样,你想长得好看,少吃点;你想见识过人,多读点。
1. 首先确定你下一个要钻研的方向。
可以是工作需要(例如大数据分析),可以是私人兴趣(例如星座或投资),总之要先找到一个固定的题目去发展,最忌讳参考别人提供的书单,首先那是别人的东西,其次是推荐的书单许多都是书商的促销手段。更不要去读类似50本年度畅销书,就算全读完了又如何,各个领域的热点看法都让你记住了,但仍然没有掌握任何的知识体系,顶多可以为你提供大量聊天说地的谈资,而无法对任何事物做具有起码深度的探讨。
2. 制作初级的阅读计划。
依照所选定的主题,在各种线上书店与网站上寻找口碑名列前茅、且内容符合需要的书籍,而且我们的目的不是略知一二,因此在这个阶段至少要选定10本书。
为了在阅读时做笔记与标注重点的便利性,以及大量阅读时将无法避免的成本花费,可以考虑使用电子书,高度的便利与费用的降低都会让你实质受惠。
3. 在短时间内密集快速完成阅读。
接下来就是硬着头皮上的时刻了,刚开始或许要经历一段难熬的起步阶段,尤其当选定的是自己并不熟悉、纯粹出于兴趣与好奇的主题。就好比史蒂芬霍金的大作,时间简史这本书刚推出来的时候,许多人都抱着极大的热情去阅读,希望能因此一窥宇宙、大爆炸这类属于知识精英的世界,然而在书本翻开后没多久就放弃了。
因此,这个阶段需要的是决心与毅力,遇到不解的地方时不要停下来,因为很快你就会在同一本书的其它地方;或是在你选定的其它书里找到让你恍然大悟的解释,因为阅读的都是同主题的书籍。当这个阶段的至少10本书都啃完之后,你其实已经了然于胸,一个初步的知识体系已经在你的脑子里隐隐成型了。
4. 制作进阶的阅读计划。
虽然有了让自己暗喜的成绩,但是还没到显山露水的程度,这时候要做的就是补强,也就是把初阶所读的书进行整理,去找出那些需要深入掌握的部分,这些线索大都在书的参考书目中,这个阶段需要填补的也在10本以上,那是我们从知其然进阶到知其所以然的必要步骤。
例如,假设你对赛局理论(博弈论)有兴趣,有可能初阶时期的10本书都读完了,却仍然不认识约翰奈许,这时候如果冒然跟人谈论赛局,很可能给自己带来灾难性的难堪与尴尬。
5. 在短时间内密集快速完成阅读,并形成自己的体系。
同样的,在自己对主题有初步掌握的时候趁热打铁,快速完成新的阶段性阅读,随后架构起自己在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
在阅读完进阶部分的书籍后,必须对自己的心得与认识进行整理,使用类似思维导图之类的工具,为自己总结出将来给自己按图索骥的图表内容,包含笔记、注记、各种参考连结与自己的心得。
整理结束后,你可以尝试着在相关的社群发表你的看法,参加一些相关主体的团体或沙龙,很快的,你会发现自己在众人之中开始有了光芒,而这将是你在知识经济时代,掌握自己命运的起点。
接下来,你可以选定其它的主题,然后将上面的5个步骤再做一次,逐渐将自己变成一个既博学又有趣的知识分子;或是你可以坚守在你已经小有成绩的小天地里,但是持续的深耕,将知识点延伸到让人瞠目结舌的未知领域。就像日本人研究中国的三国历史,其深入的程度甚至让许多中国学者们望而兴叹!
四.但是有个问题!
许多读书大户号称一年可以读300本书,假设你现在落后他1000本书的知识量,而你撑死了同样采用一年300本的速度,也就是你永远落后他1000本书,不要说超越他,连赶上他的机会都没有,那怎么办?
唯一能够赶上并超越的方式就是,读别人去芜存菁的精华版本,那种去掉铺垫、啰嗦,甚至离题的冗余,由解读者淬炼出核心思维的版本,因此现在的问题就在于,到何处去寻找去芜存菁的精华版本?
听说你很棒就是这样一个互助平台。人生在世,每个人都有自己可以如数家珍的知识体系,将自己熟练的知识心得分享给别人可以带来大量的快乐与尊严。即便是知识水平非常有限的淳朴农民,虽然大多时候人们都不会在乎他们的看法与意见,但是一旦说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种眉飞色舞与头头是道,也立刻会让人对他的专业印象深刻、尊敬佩服。
因此,把自己对一本书的读后心得有序地整理出来,分享给其他对这个知识有需要的朋友,同时经由别人的精华版本,你也可以快速的建立自己在某些领域,成一家之言的知识体系。
经由听说你很棒整理过的书籍,每本都只有大约5千字,专心听完花不到20分钟的时间,然而精华都已经被你快速吸收了,也就不需要动辄花一周的时间去浏览那经常有数十万字的原著。当然有些书籍是无法在20分钟内交待完毕的,这时候就会有分集,但无论如何,你的阅读速度将有惊人的进展与效率。
试着这样想象一下,你花一个月的时间,吸收了经由听说你很棒的各路神魔解读的50本有关股票投资的书籍;再花一个月的时间,吸收了50本有关基金与期货投资的书籍,两个月之后你在投资这件事情上,等于已经有了100本书的阅读量做为基础,虽然你离大师级别仍有极大的差距,但在一些小型非专业的聚会上,你至少是一个能够接得上话、侃侃而谈、不落俗套的微型意见领袖,可能有机会吸引一些注意力,而这很可能就是你往人生金字塔上层移动的又一个台阶,毕竟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寻找伯乐与发掘优质班底的过程。
五.听我说完,你会变得很棒!
科技的发达将人类的一切都高度的碎片化,因此知识的传递不应该只是将纸质书照本宣科的转换成电子书,那只是形式的转换而不是内容的转换。真正的转换应该是符合碎片化时代的规格的转换,读书不再是连续长时间、心无旁骛地专注这种规格,早该转换为在地铁公交上20分钟的心领神会,利用科技的便利结合各种演示手段,快速让人理解并掌握需要的知识点。
新的时代,新的阅读方式,快速并广泛的吸纳别人在特定领域的精华心得,将是搭建自己在相同领域知识体系的捷径,但又因为人类高度的复杂性,这些知识体系又都会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而其中总会迸发出意想不到的、具有高度价值的新观点,从而将这个领域又拉升到另一个高度,也许这将是我们人类在面对人工智能的时候,最后拥有的一点优势与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