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发展似乎经历了几个时期,教学目标的地位往往居高不下。甚至在课前,有的教师要带领学生齐读教学目标,或教师本人强调一遍教学目标,这种在形式上刻意强化,自然是为了让师生都有明确的方向可行。然而将方向先指示出来,且不说学生能否对概念化的术语记忆深刻,即使能够在短短的一分钟内记忆下来,谈何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师生是否始终想着学习有没有偏离教学目标的主线?学生的思维会不会受到限制呢?这些问题教师应当好好考虑。
那么这种提前点明教学目标的方式有没有好处呢?最大的好处是使教师能够知道自己要到达哪里,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偏离轨道,不要关注不相关的内容,不要带领学生做所谓的无用功,一切都指向教学目标。这种明晰的教学思路使课堂效率大大提升,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也能够知道自己在学什么,学到了什么,这对于语文教学而言,不无裨益。
教学目标的明确化,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思路的清晰,师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太过清楚,有时反而是种限制,学习的意外的风景与不预期的美丽出现的频率会大大降低。太过清楚,有时也是一种无趣。沿着预设的目标一个个走下去,似乎不该出现其他的道路,循规蹈矩,不是失了自由?
这是一个阶段的语文课堂模式。后来,换汤不换药,换了说法:学习目标。现在,很多教师不再提教学目标,而以学习目标取而代之。二者名字不同,对象不同,教学目标,对教师而言,知道自己教什么;学习目标,对学生而言,明确自己学什么。名称的变化背后其实是教育理念的一种提升,由关注教师如何教转为关注学生怎样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思想的重大转变,从我要教变为我要学,课堂的主角已经悄悄变化。然而,不变的是什么,依然是目标的预设。教师要在课前想好学生的学习目标,而这种学习目标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如此理解,二者似乎又有相似之处。但无论如何,已经是学生在前,而教师在后,位置的变化决定了课堂主体的转变。
而现在,王荣生教授提出了“非指示性”教学,其中包括两不,“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我今日所谈是第一个不:“不指示学习目标”。
以上所言,皆是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提前制定出来,师生的学习状况。有目标,自然师生可围绕目标而有的放矢。那么如果没有目标呢?“不指示学习目标”,学生该如何学?我们的语文课该如何上?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不指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就是所学的内容,因而其意大致是“不事先指示教学内容”,自然最终达到的结果也就不能事先估计,这就是“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教学内容,那么教学内容从何而来?从课堂教学中动态产生,在师生的互动中随机展开。教学内容的提出者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而无论谁提出都应该有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就是师生碰撞或师生互导。如果教学内容的提出者可以是教师,与此前教师预设教学内容有区别吗?当然有。教师提出后,一定要经过的一个过程就是师生碰撞、师生互导,教师并不是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预设“霸道”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既定方向前进,而是教师随着学生,围着学生,在与学生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更明晰地确定教学内容。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师生的碰撞,这是双向的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在教学现场的学习情况而引导学生。这个过程中,互动很重要,碰撞很重要,互导很重要,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不能仅仅体现在学生这一端或教师这一端。由此,我们可知,不指示学习目标,并非教师毫不参与,而是更好地引导,是教师帮助学生、配合学生。
以《台阶》为例,如果不指示教学目标,可以由学生提出问题,也就是让学生作为提出教学内容的一端,接下来是师生的碰撞。学生可以围绕题目,围绕内容,围绕情感等从各个角度提出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出有价值的问题。最主要的过程依然是学生的学习,针对之前提出的问题进行个人、小组、全班的学习,进行生生、师生的对话。如学生提出父亲为什么要建台阶?建完台阶后父亲满意了吗?父亲那么辛苦建台阶,值得吗?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综合归纳来看,皆与台阶或父亲有关,能看出来学生提出的问题基本是围绕本文的主要内容父亲和台阶的故事来展开。这是大方向的问题探究阶段。学生讨论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生成性的内容。课文的一个句子,可能就有很多的理解,一个词语,就能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学生的思维是动态的,教师的引导是时刻关注学情的,在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也许会出现胶着的状态,深思的状态,甚至思维凝滞的状态,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问题的价值,学会与学生艰难地对话,也许艰难探索的过程,会带给课堂最大的惊喜。如我讲《台阶》,与学生共同探讨台阶建成后父亲的表现的时候,学生会发现父亲很不自在,坐的高度不断下降,最后坐到了母亲的领地,门槛上。这种想要建成高台阶却不断降低自己坐的台阶的高度之间形成一种很有意味的矛盾,学生分析的时候想到了在父亲身体里有两个我,这种思考就很难能可贵,于是我顺势引导一个是精神的我,一个是物质的我,当物质的我达到了高度,精神的我却依然在原处,这就是父亲那代农民共同的悲哀。当然,其中值得探讨的地方还有很多,我发现跟学生的对话非常有意思,学生的思维会将我们共同引向哪里?我们都不知道,惟其未知,才更有引力。这就是生长的课堂,是不指示学习目标后课堂的魅力点。
如果教师真的不指示学习目标,我们的语文课堂会怎么样呢?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