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时,你最怕什么?
我最怕背诵散文,为啥?因为散啊,仅靠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根本抓不到重点,没有逻辑,文字或婉转或清丽,情绪四溢,真真是不容易。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形散是指挥洒自如、不拘格式;神聚是指思想情感明确,抒发作者胸臆,引发读者共鸣。美文之所以美,绝不是词语的堆砌,“神”字道尽了机关。
“神”是什么?不是神韵,不是神来之笔,而是指作者内在的情感或思想状态,是内在思想情绪的发酵、联想,是动态的、发展的,最终达到顶峰。
以民国名家朱自清先生的《匆匆》为例,篇幅虽短,仅六百多字,朱先生抒发了对时光如白驹过隙的惋惜,更表达了内心的压抑,以情入笔,再以情结束,前后呼应,引人深思。
理顺文章脉络的第一步,是抓住情感主线,作者情感酝酿的自然发展,不经意发现时光不回头,进而流冷汗而追悔,从而引发思考、寻找答案,最终扼腕叹息年华虚度。
觉察期:冬去春来,自然界的万物会再回来,而日子去哪了呢?
追悔期:想到我的八千多个日子如水滴入海,无影无踪,真是追悔莫及。
反思期:寻求答案:怎么样失去日子?发现了原因,寻到了结果。
感叹期:真是白白来一遭,什么也没做、没剩、没留。
假如仅按自然分段,不从“神”--感情入手,很难找到主线,这样仅仅能见到作者的抒情、咏叹,而无法体会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
好文章不怕读不怕品,品透看明,方能与作者通情,文字神交。
脑图不仅能呈现作者的情思文,更能涵盖作品背景,形象化“匆匆”主题。
1,通过飘落的日历来体现日子一去不复返。
2,日期写着作品完成日:1922年3月28日。
3,周围散落的各年代日历,涵盖朱先生25岁前的部分年代(计八千多日子)。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背课文啦!看这里看这里看这里!
清晰的主线犹如一件衬衣的领袖,帮助我们抓住整体脉络,跟随朱先生的思维,“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是探寻是追问,更是反思。
日子不等人,无论你在做何种事情、处于何种状态,以它自有的速度匆匆而过,从而寻找到匆匆的结果和真相。
1、做生活琐事时: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
2,在情绪低落时: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3,在休息时: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是啊,我们的日子在这饮食起居、喜怒哀乐中不急不徐而又匆匆消逝,极大地激发读者的共鸣。可是,每个人都要吃饭睡觉,为什么只是我的日子匆匆呢?
因为“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揭晓了我漫无目的地旋转,为活着而生活。作者以拟人手法排比句式,轻巧点破“缺乏人生目标”是导致碌碌无为的罪魁祸首。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朱先生用“我能做什么、又剩什么,留着什么”的递进自问,发出“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的悲鸣。“白白走一遭”的失落,“不能平”的伤感,推进情感发展,直至高潮,并在文尾再次感叹“不复返”的惋惜之情。
通过以上剖析,你是否找到了散文的奥秘了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更文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