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做教师,就是在平凡中选择了崇高与伟大,选择了与人性中的光辉与美好同行。
——翟小宁
作者简介:
翟小宁,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文学硕士,管理学博士
教育,人生之大事,国家之大事,人类之大事。教育,关系着人的发展,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人类的进步。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
朱自清也说过:“教育者须对教育有信仰心,应努力成为以教育为信仰的人。”
纵览古今中外,真正的师者无不对教育事业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体认,为了追求真理而上下求索。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迅速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以及教育管理方式,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新挑战和新机遇。
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信仰缺失等现代性问题不断冲击着教育,这一切都促使我们不断思考在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变革与坚守,促使我们回归教育本质,重建教育信仰。
01
涵养美德:为心灵田地播种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道:“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周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立德、厚德是儒家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
纵观中外历史,真正有价值的教育一定是直指心灵的教育,是提升人生境界的教育,是培养美好品德的教育。
心灵是田地,美德是种子。
在孩子们心灵的田地中播种美德,是对孩子最大的爱,是给予孩子最宝贵的财富;
在一个家庭中传承美德,是家庭最大的福气,是家道昌盛的重要保证;
在一个国家弘扬美德,是国家人民的福祉,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心灵丰富的人最主要的天赋就是爱。爱是人世间一轮最温暖的太阳,爱是人类的天性,爱具有无穷的力量。
教育事业是充满爱的事业,只有拥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仁爱之心的学生;只有教师真正关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沐浴在爱的光辉中,才能在学生内心深处播下爱的种子,才能将爱传递下去。
从仁爱之心,继而生发出感恩之心、悲悯之心、敬畏之心,从爱父母,爱师友,继而生发出爱自然,爱天地万物,爱世间一切崇高而伟大的事物。
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万物,让灵魂善良、丰富而高贵,这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应在孩子们的心灵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呵护孩子们心灵中的真善美,引导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在面对诱惑时有坚守,面对邪恶时有勇气,面对美丑时能分辨。
02
启迪智慧:让智慧之光朗照
古今中外,智慧不仅是哲学家们孜孜思考的哲学命题,也是每一个人所追求向往的。
智慧与知识、智慧与伦理、智慧与德性、智慧与悟性、智慧与境界等密切相关,它是一种对于人生的通达与彻悟、澄明与圆融。
启迪智慧的教育,要促进学生从未知到觉醒;
要教育学生善于省思,达到向内的反思与提高;
要让学生的生命姿态更加安稳舒展,对人生有坚持,对生活有热情;
要使学生对人生有深刻的体悟,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祥宁,共生共荣。
在改革的推动下,各种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学模式纷至沓来,但是,真正的教育一定是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教育。
我们要培养智慧型教师。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根本,是教育目的、意义、价值、任务的直接体现者、承载者和实施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教育的智慧,需要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来体现——
对教育教学规律要有深刻的把握能力,对突发情况要有灵活机智应对的能力,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要有创造性驾驭的能力。
教师不仅仅传递知识,教授技能,更肩负着启迪智慧、塑造人格的重任。
所以,一流的教育需要有一流的师资作保证,需要教师真正对教育事业拥有崇高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有高超的教育水平、高明的教育智慧以及高贵的教育人格。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崇德向善,反思体悟,增智生慧,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智慧,用智慧启迪智慧,让智慧引领学生的成长。
阅读启迪智慧,我们要建设书香型校园。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是莎士比亚的名言,阐明了智慧与书籍的关系。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就不能称其为学校。
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学校了。
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经典的书。
通过读书,尤其是读经典的书,学生们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扩展视野、陶冶情操、塑造品格,更能使人超越时空的限制,同智者交谈,与伟人对话,拥有高贵的精神生活,汲取关于人生、世界、宇宙的智慧,受益终生。
03
舒展心灵:用教育润泽生命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正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教育就是一颗灵魂唤醒另一颗灵魂。”
每一个学生都是自由独特的生命个体,我们呼唤自由的、启发性的、诗意的教育,让精神与精神相遇,努力让学生拥有自由而舒展的生命。
教育应该舒展人的心灵,润泽人的生命,让人自由,解放束缚;尊重个性,激发潜能。
《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揭示了“命、性、道、教”四者之间的关系。
立足生命,关怀生命,这是教育的原点。
教育建立在生命基础之上,直面人的生命,需要理解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发展,提高生命的质量,提升生命的意义。
所以,是否让生命焕发活力,让生命获得提升,应该成为衡量教育是否合理的尺度之一。
道法自然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自然”的理解,主要有两个层面。
一曰“自然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万物生长,生机盎然。唯其丰富多样,方成蔚然大观。
二曰“自然律”,自然而然,本来如是,天地不失其位,万物各有其性。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得道而行。
就教育而言,道法自然就是要效法自然之丰富性,追求教育生态的多样化;就是尊重自然之道、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因材施教,顺天致性,使生命得以舒展。
解放学生,鼓励学生发现自我。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六个解放:
解放孩子的头脑,使孩子敢想;
解放孩子的双手,使孩子能干;
解放孩子的眼睛,使孩子会观察;
解放孩子的嘴巴,使孩子多说;
解放孩子的空间,使孩子能到大自然中去学习;
解放孩子的时间,使孩子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教育要解放人,解放人的心灵。学校不应该成为限制生命舒展的囚笼,而应该成为鼓励学生发现自我、体悟生命本真的舞台。
生命的本真是自由的、自主的,我们要给学生“松绑”,把自主、自由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自己思维的主人、自己发展的主人、自己活动的主人,自由自在地享受生命的快乐,不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成就自我。
尊重个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蕴藏着独特的天赋、气质、价值,我们必须充分注意这种差异性和独特性。每个孩子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需要激发和唤醒。
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个性,追求个性化的教育,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和谐而又充分的发展,这是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04
面向未来:追求教育新格局
教育,传承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教育,应该为未来作准备:准备知识,准备智慧,准备修养,准备持续的自我发展能力。
这样的教育需要我们既守住中国教育的根本,有中国情怀,又要放眼世界,创建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未来教育。
既要具有中国情怀。
中华文明光辉灿烂,源远流长。这与教育的文化传承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同时,中国教育思想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孔子、孟子、朱熹到梁启超、严复、蔡元培到陶行知,无数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各自时代的风貌,代表了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发展演变的各个阶段,为整个世界教育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是世界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直到今天,这些思想依然有其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继承并弘扬其精华,继往开来,综合创新,让中华教育思想绽放出新的光彩,凝聚中国力量、彰显中国智慧、成就中国梦想。
还要放眼世界。
同中华文明一样,西方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杜威、苏罗姆林斯基等西方教育家的思想也是世界教育思想史上重要的财富。
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民族文化心理等因素的不同,中西方教育又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各有所长,存在着巨大的互补性。
所以,我们需要学习、借鉴、汲取西方教育的精华,适应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教育,以开放的心态、开阔的视野,纳八面之雄风、汇百川之浩瀚、成千秋之伟业。
今天的教育是为明天培养人才。
教育理念、课程设计、能力培养都应该以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依据。
教育应该面向未来,熔铸中外教育精华,以中国文化为根基,融合现代世界文明精华,培养中国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同时又兼具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因而,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间的联系不断加强。
我们要不断密切国际交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学校的经验,积极参与,加强沟通,相互借鉴,面向未来,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追求教育发展的新格局。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是宇宙间最宝贵最奇妙的存在,是天地之元气孕育的万物之灵长。
我们生而为人,既可以碌碌无为,也可以让生命焕发出光彩;既可以甘于平庸,也可以不断升华,修炼出圣贤的光辉、臻于善美的境界。
选择做教师,就是在平凡中选择了崇高与伟大,选择了与人性中的光辉与美好同行。
与生命同行、让生命美好,使每一个生命自由而舒展,这是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代仁人志士的理想与追求,更应该成为中国教育的情怀与信念,上下求索、初心不改、虽远不怠!
延伸阅读
即使遇上互联网,教育的本质也不会变
文/翟小宁
在我看来,在现代社会,一个人的成长他要高高的飞翔有两只翅膀:第一科技;第二教育。这两只翅膀缺了那一条都不行。
所以我们现在的教育要思考:
未来的人才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现代技术?应该如何利用互联网来改造他的生活和学习?所以很多国家都把信息素养作为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养。
01
教育要为人服务
不管是互联网技术还是我们面对面的这种授课,其实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
教育是为人存在的,学校是为人而存在的,从某种程度来说互联网也是为人、为人的发展、为人类的发展而存在的。
在这两只翅膀的互动里,我想教育最关心的应该是,我们通过科技、通过互联网传递着信息,我们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就是说教育的心灵是什么?科技的灵魂是什么?
除了为人服务,我觉得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互联网跟教育的结合,很重要的一个宗旨就是,他应该着眼于人的智慧的生长、精神的成长、心灵的升华。
02
教育要使人变得美好
去年我在英国参观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的门楣上有两尊雕塑,一尊是一个人打开一本书,旁边写着“智慧”,还有一尊雕塑是一个人拿着十字架,旁边写着“神圣”,这是学校的教育价值追求。
神圣者使人脱离动物性,逐渐具有更多的人性,美好的人性,甚至有点神圣感,这是教育的重要使命,使人变得更好,也是互联网、是科技作用于教育的重要使命。
03
教育还要使人更有智慧
智慧是对人生的、自然的、社会的乃至宇宙根本性的理解。所以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有掌握现代科技和基于互联网生存的智慧和发展的智慧,这两个方面都应该有。
在那所学校里,校长引领我们参观的时候,走到一尊雕塑前停下脚步,给我们讲那尊雕塑的故事。
这个雕塑是一个瘦瘦的飞行员,这是他们学校的毕业生。这个飞行员在执行飞行任务的时候,为了不伤及无辜的平民执行低空飞行,后来不得不执行到亚洲飞行,那次轰炸非常惨烈,回国以后得了严重的抑郁症。病好后立志于终身从事慈善工作,飞行表演得到的所有款项都捐给了慈善机构,成为英国著名的慈善家。
这个学校培养了很多的达官显贵,为什么把这样一个普通的毕业生的塑像立在了他的校园?
我体会他意在告诉他的学生,人要有点良知,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灵这是最重要的。
其实人的幸福和发展离不开人的善良的本性、健全的人格,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也离不开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的善良的本性和健全的人格。
在科技与教育这两只翅膀的作用下,我们所培养的人他的心灵是怎样的?是我们应该认真考虑的,这是永远不变的话题,也是教育的本质。
我们应该善用互联网,充分利用教育的这种作用,使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好、更有智慧、更善良,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