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互译,容易把事情搞混,汉语本无抽象一词,大约是为了翻译abstraction而造的,西方的抽象,将形式与质料分离,把观念从感性材料中提取出来,形成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那是一种纯粹的抽象,完全剥离了具象的抽象。汉语的抽象,字面意思是从象里面抽绎出什么,而老子的“玄之又玄”就是抽象了又抽象,“有”不是指某一具体事物,而是指所有具体事物,这是一种抽象,“无”则是抽象掉所有具体事物,一直抽象到“无”,直至再也不可抽象。“无”并非轻易可解更非轻易可言。“我们并不了解非时空物的显现(或因此而做什么别的)究为何意。于是康德需要一种使不可想象物概念化的方法,正如亚里士多德需要一种无形式物的形式和斯宾诺莎需要一种不确定物的确定观念一样。”[1]西方哲学面对像“无”这样的非时空物、不可想象物、无形式物、不确定物,总要追寻其显相、实体、形式化和确定性,于是穷尽抽象分析之能事仍然捉襟见肘。与西方不同,“玄式抽象”不是剥离式的,而是在完好存有具象的所有信息的前提下的抽绎和提升,老子可以从诸如水、谷、朴、牝等等具象中抽象出“道”,朴之混一,谷之处下,水之至坚,牝之生生等等更多的信息都丰满了道,因而道就不是一个瘦骨嶙峋的抽象体,而是抽象与具象的统一,以至于弄得黑格尔一头雾水:“没有一个欧洲人会想到把抽象的东西放在这样接近感性的对象里。……没有人会有兴趣把这些东西当作思想观察来看待。这是从最抽象的范畴一下就过渡到最感性的范畴。”[2]其实黑格尔的的后一句话要倒过来:从最感性的范畴一下就过渡到最抽象的范畴。欧洲人想不到并且没兴趣,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和语言不支持“玄式抽象”这样的思维。
[1][美]理查德·罗蒂著,李幼蒸译.哲学和自然之境[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11
[2][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