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哪本书可以带你切身实地地感受20世纪上半叶现代艺术圈的氛围,那一定就是曼·雷这本名叫《自画像》的自传了。在这本书中,作家在极为详尽地讲述了自己辗转在纽约、巴黎和好莱坞艺术圈的人生经历的同时,也通过个人视角向读者展现了许多其他现代艺术大师(如马塞尔·杜尚、海明威、康斯坦丁·布朗库西、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等)日常生活中独特而鲜活的一面。
曼·雷何许人也?他的好基友杜尚如是说:“曼·雷,男性名词,欢乐,玩耍,享受的近义词”。而后世对他的评价则更多的是:“曼·雷,美国著名现代艺术家,先锋摄影师,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运动重要贡献者之一”。
如果说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曼·雷的印象偏向于后者,读完这本书后,我则更加同意杜尚的说法。曼·雷对艺术创造的强烈好奇心,以及他放荡不羁的品性从他对童年的点滴回忆便可见一斑了。他怂恿他的儿时玩伴把刚刷好还未干的绿色油漆涂在脸上,躲在门后吓唬自己的母亲。为了凑齐全套颜料管练习画画,他每次去买美术用品的时候都会神不知鬼不觉顺走几只。凭着一身四处“收集”材料的本事,曼·雷还自己搭建了一辆简陋的“火车”,虽然它很快就被他母亲扔掉了。高中毕业后,曼·雷凭借出色的艺术才能获得了一家著名大学的奖学金,然而他却做出了一个惊天动地的决定:不去。年纪轻轻的他自己一个人来到纽约闯荡,并在这里开启了他传奇的艺术生涯。
作为一个纵横艺术界四十余年的老司机,曼·雷可谓是一个非常“轴”的人。简而言之,他是一个不好好画画的摄影师和一个不好好拍照的画家。虽然他不像梵高那样穷困潦倒,但也对自己作品的商业价值不屑一顾,还经常和画廊的经理抬杠。曼·雷并不渴望传统意义上的功成名就,而是更加在注重保持自己独特的个人风格和冒险精神。在他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曼·雷对油画和摄影都做出了较大的革新,尤其突出的是他发现和完善了过度曝光的运用和无相机摄影技术,即使是对今天的胶片和另类摄影爱好者也颇具影响。和他的很多同辈艺术家一样,他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怪诞、挑逗甚至搞笑的意味,充满了他个人对艺术和人生本质的思考。
曼·雷高大上的朋友圈和他对各色人物的敏锐观察能力是这本自传的另一大看点。作为一个美国人,曼·雷与法国的达达主义派以及欧洲的超现实主义派打成一片。他与法国人马塞尔·杜尚虽然语言不通,却十分志趣相投。透过曼·雷之眼,读者能够看到杜尚这个世人眼中难以理喻的怪才更有人性的一面。他早年立志放弃油画,却花费近十余年雕刻一块巨大的玻璃,而他沉浸在艺术思考中的巨大痛苦和孤独只有亲眼目睹他创作过程的曼·雷能理解。他们一同搭建一台旋转机器,过程中的失误导致无数个小时的心血轰然倒塌,但杜尚第一个关心的是曼·雷有没有受伤。然而,让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幕却是他们在曼·雷的乡间别墅里打网球:曼·雷边打边报着分,而不会英语的杜尚则简单地重复着一个词,“yes”。可以说,曼·雷自转的成功之处便在于他展现了艺术家无异于凡人的一面,这使他们看上去不再那么孤傲和神秘。
曼·雷一直偏好巴黎多元而充满实验精神的氛围,认为美国的纽约和好莱坞在艺术上是相对保守和落后的。的确,他在欧洲取得的名声和尊敬,美国人要到很多年后才能跟上来。尽管如此,曼·雷还是多次在美国宣讲他的艺术理念并捍卫现代艺术的价值,而且几乎每一次都是不带演讲稿的即兴发挥。他提出,虽然许多古典艺术家仍然是典范,艺术是没有像科学一样的“进步”之说的。因此,现代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超越”过去的大师,只能做到和他们“不一样”;这便是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运动颠覆传统的宗旨。
在曼·雷看来,艺术创作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艺术家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丰富的七情六欲。创作给了他们宣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的途径,而满足他人的感官需求则不是他们主要考虑的范围。因此,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对一件艺术品的审美判断也必然会千差万别。没有问题,没有答案,这就是艺术的独特魅力。
声明:本文为作者原创,未经作者允许擅自转载,作者将严正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