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什么时候都不晚。探索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学习的过程就是探索未知的过程。
最近几年越来越觉得自己活得不开心,拧巴,内心矛盾又痛苦,渴望活出自我又不敢做真实的自己。一直以来都羡慕一种女孩子也渴望自己成为她们的样子。她们的身上始终散发着独特的迷人魅力,她们自信,开朗,乐观,从容,智慧,心胸开阔,有胆识,真实地做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遵从自己的内心,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一步一步真正地实现了自己的追求。她们内外和谐一致,身心合一。她们相由心生,浑身上下都散发着光,让人看一眼后就想认识她,了解她的故事,成为她的朋友。
羡慕什么其实就是自己的内心缺失什么。知道自己的缺失要首先从自我觉察开始,要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你成为现在的样子。
一、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
人与所有外界的关系其实都是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的映射,这是心理学的普适规律。
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最开始是习得于父母。在我们还不懂事的时候每天都会接收到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和话语,他们与我们的相处模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当我们成年后,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影响变成了自己的潜意识,但并不被察觉,他们对我们的要求已经内化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成为了我们的内在父母。当你处理与外界的关系时,潜意识也就是你的内在父母在不知不觉间影响着你的思想和行为,操纵着你的大脑,让你不知不觉间变成了和父母一模一样的人。
即使成年成家,我们也一直与自己的内在父母生活在一起,我们既然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就应该适时地对自己有所觉察。面对事件时,我们深入向内探索,觉察到了那是潜意识的影响,并刻意自我疏导调整自己做出改变,否则我们就是我们父母的翻版,并把这种影响一代代传下去。
二、深入觉察父母对自己的不良影响
1抱怨生活:把生活中所有的不如意都外归因,觉得全世界都欠自己一个道歉,我现在的不如意都是别人导致的。
2过于强势的母亲让我丧失主观能动性
母亲过于强势,什么事情都得按照她的想法来,她就是权威,你不能反抗,反抗的后果会带来辱骂和毒打。很多本该自己做主自己做选择的时候一直都被包办,丧失了自己独立思考,解决事情的能力。最后导致凡事都想依赖别人帮我解决,而不是首先想自己解决。反过来当我面对伴侣和孩子的时候,我又会变得过于强势,仿佛妈妈附在自己的身上。
3家里缺乏温暖,没有归属感,缺少爱
父母之间缺乏爱,总是相互诋毁,导致家里缺少温暖和关爱,他们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生活和自己身上,孩子得不到应有的疼爱,家庭让我觉得缺少归属感,想要逃离,缺少来自父母的肯定和关注。
4低自尊感和低价值感
在父母的批评、否定、语言暴力下长大,没有自信心,面对机会时害怕退缩总觉得自己不行,自己很差,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形成了内心的低价值感。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值得更好的,不值得被好好对待,导致面对生活和工作,伴侣的选择上都不敢于争取更优秀的,觉得自己不配。不敢表达自我,害怕表现得不够好而不发声。没有安全感,觉得没有人爱我,我不值得被爱,想要用物质来填充自己的不安全感。
6低自我边界感
讨好型,总担心自己说话或行为惹别人不高兴,活得很累。努力勤奋是为了证明给父母看来博得肯定和关注,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追求自己的梦想。害怕浪费,很多时候不是首先想到享受当下,而是首先想到避免浪费,似乎物比人当下的幸福重要。
7想问题走极端,爱钻牛角尖
8情绪化,对多的看到别人的缺点
对外界过分苛刻,导致经常情绪不稳定,忽高忽低,易怒,生闷气或对外界发火。
9害怕任何关系里的冲突,因此总容易妥协,造成低边界感,害怕拒绝别人,引起冲突。
小时候看过父母打架的样子,我们只能躲在角落里哭,但记忆已经在潜意识深处存留了。
10总喜欢杞人忧天,为未来不确定的事情担忧,烦恼
三、解决办法
1觉察到以前未被关注的、忽略的情绪、想法和行为。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应该学会“接纳”而不是“排斥”负面情绪和一些不好的体验时,重点不在于如何尽快平息情绪,而在弄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唯一并且能真正让自己舒服的方式,就是安静地陪着“她”,接纳“她”的情绪,不带任何判断和评价,这个“她”就是你自己的内心。
2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感受重建一个新的认知。增强自己对面对困境的勇气,探讨应对的解决办法,学习更多的应对技巧。增强做决策的动力,重新书写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
3你有选择的自由,认识到你不能改变谁,但你可以改变自己认识这件事情的态度,你选择用什么态度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么对待你。长时间地保持情绪的稳定,是迈出自我调整的第一步。
4更多地看到别人身上优秀的地方,而不是盯着别人的缺点不放,眼里看到更多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方面,自己也会逐渐变得优秀,你并不需要盯着别人的缺点而刷自我优越感,因为你本身就很优秀。对于外在,首先选择在心理不评判。别忙着指责别人,即使看起来好像都是别人责任的问题,这事发生在你身上,一定有导致这样的你的责任。
5付出和奉献使人快乐,这是一个普世真理。在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其实就是给予了自己快乐。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孩子,感恩一切能让我成长的人。
6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我想要什么,我不想要什么,同时也更加接受真实的自己。真正的改变需要:直面它、接纳它。小时候乖乖的样子才是父母满意的,才不会挨打,这样长期积累下来堆积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就有了这样的表达:如果我这么做了父母会不会生气作为我的下意识判断要与不要的第一反应,而不是自己的真实需求。
认识到我也能做一个真实的自己。自己强烈改变自己的诉求也发挥着作用。在你遇到最黑暗的时候,有个人会不断鼓励你成为你自己,让你有勇气用自己的力量面对这个不好不坏的世界。
7讨好型的改变策略。 我们成年后一切的社会关系都是我们与父母关系的延续,所以如果要转变一种关系模式,结束委曲求全的样子,我们需要在和任何人(包括同事,朋友,爱人等等)互动之前,反复告诉自己:“他们不是我的父母。他们是和我平等的人。”这样的提醒会让你找到理智和力量。因为知道了对方不是自己的父母,我们也不是那个弱小的没有反抗能力的孩子,所以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当再次面临他人强加的要求,就可以用委婉拒绝来替代无条件服从,当面临他人剥夺和指责的时候,可以用描述感受来替代默默忍受。而这些,正是你从自我保护开始,慢慢的让他人看到你力量的过程。
8体态的改变,昂首挺胸面对生活。在“状态”一书里提到,一个人的体态姿势,反应她的心里状态。而反之,仅凭改变姿势,就能改变内在状态。需要我们打开自己身体,走路时,挺胸抬头,与人交流时,直面对方眼神,这些都是在给他人释放信号:我是有力量的,我是可以为自己做主的。他人在收到这个信号以后,必然会主动配合你,给你更多的尊重和欣赏。
9对待孩子的态度:
对孩子要更宽容,摒弃父母对我的一直苛责,看见自己的内在父母和过高超我对自己的要求,用更柔软更开放更宽容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孩子,相信他自己的生命力量。
允许孩子试错,放开手脚让她勇敢尝试各种可能,越小的年纪遇到越多的挫折,在未来更长久的人生中越有好处。
看见孩子的感受,经常与她聊关于感受的词,倾听她的心声并告诉她,“妈妈永远爱你”。只有被爱浇铸的女孩,她的内心才能真正充满爱,虽有幻想但不会沉溺幻想,虽有理想不会过于投射内心无助的理想化。她会看到自己的优点,同时接纳自己的不足。这样的女孩在看人选物方面就会接近人和事物的本来面目。
丰厚的物质条件可以满足孩子对物质的渴望,但并不是全部,让孩子没有匮乏感是首要前提。
回到心理发育水平,当一个孩子慢慢从0-6个月发育到6个月甚至更大时,如果母亲是关注孩子,让孩子内心感受到是被爱的,她就会逐渐整合自体、逐渐整合客体,整合整个世界。
一个被爱灌注,情感富有的女孩,她会更看重情感,也会更真实的体验到真实,因此她也会得到一个真实的自己,遇到一个真实的男人。
10与伴侣的关系
寻找伴侣实际上在寻找各自内心缺失部分的补充,看似你找到了填补你内心缺失的另一半,实际上你还是你,他还是他,你们都需要自己不断成长来弥补内心缺失的那部分。而不能苛求另一方无条件的满足你的缺失。成长是孤独的,是你自己一辈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