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重阳佳节!因为收到台风“圆规”的影响,今天梧州时不时的都会下一场小雨,但是这并不会妨碍今天我们家的祭祖活动。
在我的家乡,在重阳节的当天,是要进行祭祖活动的——“三月小清明,重九大清明”。
重阳节和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中元节,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根据《吕氏春秋》记载,先秦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所以很多地方会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到了唐代就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重阳节扫墓祭祀的风俗到现在还是很流行,不过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至今,在浙江桐庐、福建莆仙及台湾、新加坡等不少地方,人们在九月九日仍“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据了解,如今珠三角的孔子后裔,每年重阳也会到广州白云区的凤鸣古冢祭祖——拜太公,是为家传古风。
在福建莆仙,由于莆仙沿海,莆仙人他们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而且每年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的日子,信奉妈祖的人们也纷纷到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等祭祀、拜拜,以求得庇佑。
在广东,重阳节祭祖,广东俗语称为“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参加。重阳节的拜祭,是出于作物收成后,祭谢祖先恩德,并祈求祖先保佑,所以气氛是轻松愉悦的,不会有“行人欲断魂”般的哀伤。扫墓祭祖有很多规矩讲究,先拜大众祖公,然后依次拜分房祖公,最后才各家拜自家先人。
深圳福田地区的下沙,重阳祭祖习俗始于南宋时期。每年春秋两季,在下沙村内的黄思铭公世祠和莲花山的黄默堂墓地,黄氏宗亲祭典都会如期举行。春祭较为简单,只拜祠堂,时间为每年清明前;秋祭是相对隆重的,既要拜墓,又要拜祠堂,时间为每年重阳节后的农历九月十五日(拜墓)和九月十六日(拜祠堂)。把祭祖安排在重阳节,使得下沙的祭祖与众不同,这充分体现了重阳节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与后来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相吻合。
你们家乡的重阳节,是怎么过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