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我的家乡,在每年春节前后,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其次,便是春节之后的元宵节。欢欢喜喜过大年,走亲访友的欢欣和热闹气氛还未散去,元宵节独特而耀眼的光芒就要来了。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一轮明月,呼作白玉盘。每逢此佳节,所有炎黄子孙必定仰望浩瀚星空。仰望传统,仰望祝福,仰望思念。人们把一年的心情和向往,都诉说给明月了吧。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其实那“破镜重圆”的故事,就可以说是一个与元宵节有关的凄婉爱情绝唱。南陈后主陈叔宝有一个才貌双全的妹妹乐昌公主,嫁给太子舍人徐德言为妻。其时隋军压境,南陈的灭亡已是不可避免。徐德言担心故国灭亡后夫妻离散,就与乐昌公主商定,打破一面铜镜,各拿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街市卖镜,从而获得对方的消息。不久,陈果然被隋灭掉。由于杨素破陈有功,为建立隋朝江山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隋文帝就乱点鸳鸯,将乐昌公主送进杨素中,赐为杨素小妾。杨素对乐昌公很是宠爱,还为其专门营造了宅院。然而乐昌公主却终日郁郁寡欢,默无一语。
好不容易盼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度尽劫波的徐德言匆匆赶到街市,果然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让人不敢问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铜镜,忙按老者要的价给了钱,又立即把老者领到自己的住处。徐德言泪流满面地向老者讲述了破镜的故事,并拿出自己珍藏的另一半铜镜……卖镜老人深受感动,他答应徐德言,一定要在他们之间传递消息。徐德言于是题诗一首: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随后,徐德言千恩万谢,托老人将其带给乐昌公主。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题诗,不禁悲从中来,终日水米不进。杨素再三盘问,才知道了其中情由,也深深地被打动了,顿时也生了成人之美的心。他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让他夫妻二人团聚回归故里。于是便就有了破镜重圆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
元宵节美,美其形,美其魂。美丽的传说,化作一缕青烟,绕灯飞扬。
古有油灯,今有电灯。看孩子们手中,有鼠、牛、虎、兔等形态的灯,拴一红绳在灯上,握在掌心。握住了元宵节,握住了十二生肖,握住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如今的元宵节,继承中发展,发展中继承。灯,是永恒的,不变的话题。
依稀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旧村屋后有一位老爷爷,爱故事,爱书法,爱手工,大家都说他是老党员。村里谁家有红事白事,或者逢年过节,都找他写对联,图喜庆,讨一份喜气。爷爷常带我去他家玩,老爷爷就给我他一屋子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后来爷爷不在了,我就自己跑去老爷爷家里。
那灯,那月,那小巷,成了一幅画。巷子外的人看画,是静止的。巷子里的人看画,是动态的。
今年元宵佳节,我不逛灯会,不看冰灯,不猜灯谜。我要剥一青萝卜,点一红烛,把那份欢乐亲手送给邻家小宝宝。就算灯会灭,天会亮,人会老,我依然许下愿望――留一守灯人,千古灯不灭。
元宵佳节,万家灯火,点烟花,放爆竹……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饭菜可口,品汤圆香甜。看窗外,一轮明月毫不吝啬。明月将光芒抛向大地,她的光芒与万家灯火融为一体。
迎着月光,我和妈妈捧起一盏盏面灯,把他们放到各各房间、门口、树下。十二盏点燃的面灯,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的光明。它们的火焰同彝族火把节的火苗一样,是吉祥之火,是希望之火。我们的面灯,是妈妈做的一年十二个月的符号,有小鸡背米,有龙飞凤舞,有白莲花,有白玫瑰,甚至有白色的大雪花……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深夜里,我愿静静望着这一盏灯燃烧,倾听岁月的脚步,拾取被遗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