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后人写民国

喜欢看和民国有关的书,但是除了季羡林、张中行等少数人是亲历者外,其他很多是今人根据历史资料,加上自己的凭空想象而杜撰出来,水平良莠不齐,让人扫兴。然而有一本读来却甘之如饴,让人回味,它就是叶兆言的《陈年旧事》。

之所以这样说,自然有一定的原因。从作者身份上来看,叶兆言的祖父,叶圣陶,文学研究会成员,称得上民国时期的大家,集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叶兆言的伯父叶至善,民国时期任开明书店的编辑,父子交往过的民国人物很多,有更多的直接了解和第一手资料。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叶兆言,民国对他来说,不是一种传说,不是遥远的故事,而是就在身边亲人的真实经历,绝不会有隔膜之感。这也正是这本书和很多民国书最大的区别,读来亲切自然,如叙家常,没有材料的堆砌之感。

具体到内容上,是书中的很多人物有身边人之感。比如写杨宪益,“杨宪益妹妹杨苡与我父亲很熟悉,妹夫赵瑞蕻是我的老师”;“上大学的时候,老爷子很少过问我的学问,有时候会冷不丁来一句:‘会昌的课怎么样’,说的是程千帆先生;“伯父是开明书店的老人,他开导我,文学书籍向来不赚钱,巴金和茅盾名气很大,代表作都在开明出版,然而也只是赚个吆喝”。等等,诸如此类。如果仅仅凭借二手资料去塑造民国人物,看起来总有些照猫画虎的感觉,因为缺乏设身处地的感受。《陈年旧事》的好处就在于许多细节,生活化具体形象的细节,读后让人对人和事更清晰。

从叶兆言本人的学识来看,过硬的文学功底,也使他对笔下的人物评价更客观,更有深度,而不是如普通作者般缩手缩脚、一味仰视。比如写林语堂,没有重点写林语堂的文学才能,而是写了他的经济头脑,是天生的生意人,知道如何经营,如何谈判,利用出版教科书拿高额版税,享受舒适生活。这就让习惯了单一标签的我们,对林语堂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对于徐志摩,叶兆言则坦承:“我不觉得徐志摩的诗有多好……他的矫情和做作,搁在普通人身上难以容忍,是徐志摩或许就可以接受。”对于前辈的文人,有多少敢如此真实评价呢?显然,叶兆言对文学的理解、对人生的领悟,使他有足够的底气,才能如此坦然地点评,却让读者思考之后乐于接受,而不是不以为然。

这本书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就是前后人物之间会有一定的关系,类似于修辞中的顶针手法。比如写完曾昭橘,下一篇是她的哥哥曾昭抡,曾昭抡之后是他的妻子俞大絪。俞大絪之后是她的哥哥俞大维,紧接着是俞大维的妹夫傅斯年。每个人物既是独立的篇章,互相之间又有联系,环环相扣、扣人心弦,让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从《陈年旧事》中看到的民国,相比来说更真实,有更有情趣,语言质朴平实却很有味道。正如苏童所说:叶兆言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满腹经纶,优雅随和,身上散发出某种旧文人的气息。我想,许多人为之怀旧向往的民国情怀,精髓也正在于此。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0年夏季,我大学毕业,那是一个就业困难的时代。在经过多次试讲,在上百人中脱颖而出,应召入校(私立学校)。入校...
    崔廷伟阅读 417评论 2 1
  • 从开始实习来北京已将近四年,四年中其实很少会想到自己是北漂,因为在北京,见到10个人,有八个是外地人,只有两个是北...
    玉水泉阅读 690评论 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