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我,出生在农村,记忆中小时候上厕所是旱厕,当然,更多的家庭没有旱厕,但有灰堆和粪堆,选择庄院附近的圪崂就可以了。上厕所之后解决屁股的办法并不是手纸和冲水,而是用土疙瘩哦,每个旱厕里都会有堆积,或者在这样的旱厕(土圪崂)掰一块就成。“皇帝用的是金扁担”的思想其实对于穷人是很容易想到的,所以,很小的时候,我一直会想着有钱人上厕所用的土疙瘩是不是都修得光滑且储备了一大堆,甚至会想着他们的土疙瘩可能更绵软一些。
上小学后,小学的学生厕所也是旱厕,所以小孩子之间也没有顾虑,相互之间掰土疙瘩也是一件乐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中间出现了将草稿纸(那种正反面都写过了的)揉搓好久拿来用的,但很多学生还是舍不得这样做,因为家里的爷爷或者太爷爷还等着写过的草稿纸卷旱烟呢。当时也有报纸出现了,但报纸的最大用途是糊墙壁或者包书本,能有一张报纸,那是相当奢侈的事情,拿来上厕所用就是最大的浪费,会被其他人“教育”的。
上初中之后,手纸终于下乡了,但这东西对农村人来说,还是奢侈品,不大使用,但开始使用草稿纸,那些下课之后最多的声音是撕本子的“吱吱吱”或者“吱——”。当然,厕所也是砖头围成的,不再会有能掰得到的土疙瘩。高一那年,因为学校重新修建,上厕所已经是很为难的事情,大部分学生都在校外租房子居住,在学校上厕所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我们训练出了早上6点50 左右一直到中午12点,下午2点到晚上6点,这些区间可以不上厕所的生物钟。直到高二教学楼上有了厕所,操场边上也有了自动抽水厕所,厕所的周围都贴上了瓷砖,上厕所用草稿的时代也算结束了,大部分学生都带着手纸在课间排队去放松一下,也开始告别了黄土压排泄物的方式,流水会定时定点地冲刷,也有专门的清洁工来收拾纸篓。在我见过的世面里,算是先进的厕所了。同时,那个时候其实对于便池也有所了解,毕竟去过几次县城的同学家里。
上大学后,大学四人单间里配备的就是那种便坑,冲水是手动,与洗脸池一起,所以整个宿舍载没有专门的公共水房和厕所。当初我们来自农村的姑娘们都不习惯,总是拿个盆接一些水放在宿舍地面上洗脸刷牙,小小的卫生间只用来方便和给排水。
上班,工作,结婚,买房,生娃,装修房子,这一次生活上彻底告别了土,卫生间里除了瓷砖,还安装了全自动抽水马桶,马桶边上带有抽纸盒。轻松一刻也变得更加舒坦,只需要坐一会儿就行,不再担心天寒地冻掰不下来土块,也不再担心雨雪天气里没有干燥的土疙瘩。努力这么久的意义也许就是为了这么舒坦地轻松时刻吧。但是呢,每次拿起厕纸再想起土圪崂的时候,我们就为那一瞬间牺牲掉了多少大树,为海平面的上升有填了一方水。
整个城市化进程本来就是一个浪费天然肥料且又损耗绿洲、浪费淡水且又消耗电能的反环保征程,我们就在这样的悖论里为海平面的上升添水注流:爽了屁股,损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