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课程主要是关于个性的塑造。
很大程度上我们是被塑造的,个性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种——特定的时空、大众文化、我们的家庭。
1、特定的时空
主要是指环境、信仰、习惯,特定的时空会限定我们的经验,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
在课程中溜达老师举的例子是知识焦虑,而我听到这里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上火”和“过敏”这两个词。
在中医里经常会诊断说是上火了,可是谁也说不清楚“上火”到底是怎么回事,而且在绝大多数欧美人的世界里是没有“上火”这个概念的,所以他们不仅不知道,而且完全想不到自己会上火;与之对应的就是过敏,包括食物过敏、花粉过敏等,欧美人去饭店吃饭的时候经常会被问到有没有忌食的东西,在中国就很少,一般要是谁说自己对某一类食物过敏的话,通常得到的回应是“多吃就好了”,如果是小孩子,那得到的大概率是“打一顿就好了”。
不要说国内外的差别,就是国内,不同环境下也一样存在这种差异。比如广东人的美食蛇在北方很多地方是具有神性的,看到要躲开,更是绝对不能吃的。
2、大众文化
“如果你可以利用人们的不安全感,他们将购买你推销给他们的任何东西”,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和触动,仔细想想确实也是这么回事。诉求是被创造出来的,并不是我们原本就有的,很多东西其实没有我们的生活也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从“包治百病”到“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再到“丈母娘经济”,哪一项不是随着经济发展被“创造”出来的?
过去,包是为了装东西、是为了携带方便的,现在是为了给别人看的。原来我们送礼物会有各种选择,不管送什么都代表了送礼者的一份独特的心意,现在可好,直接送包就可以了,商家不仅提供了商品,还代替我们做了选择。
原来结婚是要买黄金首饰,虽然也是为了虚荣,但至少是硬通货,可以保值。现在买的钻石大部分人都知道其实是很难流通的。商家为了销售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甚至硬生生把“11.11”关棍节改造成了全民购物狂欢节。
仅仅在三十多年前,大家还以朴素为美,如果谁胆敢浓妆艳抹的出门,一定会被人指指点点,说成是不检点、狐狸精。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情况悄无声息的变了,化妆甚至成为了一种职场文化,不化妆反倒成了对别人的不尊重。
写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不管是溜达老师举得女性吸烟的例子,还是我举出的几个例子,都是女性被大众文化影响进行非理性消费的例子,唯一一个与男性沾边的“丈母娘经济”还是在“丈母娘的逼迫”下不得不采取的策略。
可是明明男性也有很多这样的消费现象啊,男性喜欢买鞋、买表、买车(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是被关注的总是女性,很少有人讨论男性,似乎只有女性才会进行非理性消费,似乎从这方面举例才更容易被大众理解。不知道有没有人研究、分析过这种现象,也许这也是大众文化影响的一部分吧。
3、家庭
对个性塑造有影响的三个因素里面,我认为家庭因素是最重要的。我们从小就和家人生活在一起,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思维方式都是被家人塑造出来的。虽然我们都经历过叛逆期,都想与自己的父母有所不同,可是终其一生,我们连自己吃饭的口味都无法改变,更不用说其他的性格特质。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都心理问题最后都会追溯到原生家庭。
家庭的影响之大毋庸置疑,只是我认为课程中奥本海默的例子并不能说明家庭对个性塑造的影响。
溜达老师通过大量的篇幅描述了奥本海默成年后的两段经历,可是对于他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是怎么影响的却聊聊几句带过。很多家庭也都会对孩子进行鼓励教育,可是奥本海默只有一个,他的成长历程中一定还有些别的东西对他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个性是后天获得的,我们不可能逃脱他人、环境的影响。那么就要把塑造个性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自己选择面对选择时的态度和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
首先,逐步训练我们的黑马不那么冲动,当我们面对他人、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时,把我们的第一感觉看成是暂时的,不要立刻采取行动。然后动用理性思考进行考场,在考察之前,不管那个影响看着多有吸引力,都不要接受它。
其次,我们要判断自己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反应,我们是不是借鉴了其他人的意见。不管是接受还是拒绝,都是对他人意见的反应,而不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做出的判断。如果是的话,我们要界定一下是什么经验影响我们做出这样的决定。
第三,我们要考虑对这个人、这个情势、这个议题是不是可以做出其他的反应。我们不是只有是和否两个选择。
第四,就是询问自己是否有比自己第一反应更恰当的反应,我们往往会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写作训练营正进行的如火如荼,最近更是有几位同学异军突起,表现的特别出色,让我顿时感觉到了压力。同时作业难度也越来越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深入思考。
同时,共读活动开始了逻辑课的学习。本身课程就很烧脑,运营组又把心得输出搬到了鲸打卡,由原来一百多人的小群瞬间变成了八百多人的浩浩荡荡的队伍。
随着春节结束,工作让我的业余时间大大缩短。
想要继续保持高质量的输出可谓困难。那怎么办呢?
我的第一反应是先把写作训练营的作业保质保量的完成,逻辑课可以跟着听,但是不强求输出,每天保证打卡就好。等到训练营结束之后再把精力投入到共读活动。前三天的打卡虽然输出质量还好,可是时间都比较晚。这让习惯早早完成打卡的我感觉很是不习惯。
可是真的只有这一个方法吗?
正好今天是周末,上午把今天的心得写完之后,忽然想到,我可以利用周末把节奏调一下,今天先把明天的课听了,把心得写好,这样就可以早早完成任务了,明天再听后天的课,这样即能保持节奏,又能和训练营一起交作业,两不耽误。
果然,多想一步,我们总能找到更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