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享受晚上的时光。家里很静,没有了白天单位接连不断的电话声,也没有同事们的拉家常,(不参与,有点不合群;参与吧,我实在舍不得时间。)我们仨各有各的去处,都在安静地学习。
白天上班,按图索骥找到几本书。特别好的,我就破点银子买了;感觉一般,还想读的,我就读电子书,比较实惠。
一本名不见经传的书,我看了大概全书的20%,忽然感觉到后背发冷,凉飕飕的,眼泪不由得流下来。猛然间,我知道,到目前,我想拥有的,我不配得到。
和那位步步用心走过来的妈妈比较,儿子10岁前的教育,我用的是短平快,大喊大叫,基本沿袭父辈的教育模式。尽管有时候也明白教育孩子需要学习,也曾从怀孕就开始买来育儿书。但是,因为当时不是用分数来考量孩子,所以,我没感到紧迫性,看书留于形式,没正正切切理解书中意思。其实,那个时候,是教育孩子的关键时刻。
就如家里的一盆花,买回后,从不去仔细地观察它,分析它,缺啥营养,没有。只是凭心情,给它浇水,能保住命。现在,想要它怒放,谈何容易?
作者是一位单亲妈妈,来自黑龙江省的一个小县城,大学在上海读了六年,毕业后到西安的一所高校当英语老师。九十年代初,来到深圳,再后来,带着女儿移民新西兰。
她的一步一步用心培养,女儿收到了牛津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之后,她把教育孩子的方法,写了一本书。
给我影响深的是她的教育理念,很简单,就是要让孩子快乐。下面黑体字部分均为摘抄
要舍得让孩子快乐。都说父母为了孩子什么都舍得,可有一样却未必舍得,那就是让孩子快乐。孩子吃得挺香,有些家长就说孩子只知道吃;看孩子玩得痛快,也有些父母就会说孩子只知道玩。总而言之,是不大能见得孩子的笑脸,恨不得孩子每时每刻都捧着本书,做学习状,家长自己才会高兴。父母的心态啊!
事隔多年,我读了《道德经》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当时的做法意味着什么。《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我把它理解成:圣明的父母自己没什么主意,孩子的主意便是他们的主意,孩子学了之后做得对的,父母就予以鼓励;孩子学了之后还没做好的,父母要耐心等待,这样可以使孩子永远保持一颗上进心。这就是让孩子成龙的方法。
剑道的最高境界:手中无剑,心中亦无剑,剑却无处不在;学习的最高境界:从来不提学习,也不用时刻想着学习,因为学习无处不在;教育的最高境界:从来不提教育,也不用刻意想去教育,但处处都是教育。
这位智慧妈妈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情绪。孩子刚入小学,想让孩子朗读,女儿问为什么读,她说,妈妈觉得你的声音好听,妈妈想听。孩子就特别满足,愿意读。
孩子第一次野营,想要锻炼孩子整理物品的能力(分类,归纳,整理,这种能力,如果家长不教,是没人教的),她在寻找天时地利人和,机会来了,她调动积极性,孩子慢慢就加入进来,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
都说,好妈妈就是一所好学校,她一点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