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不配得感”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
外貌不出众、家世不显赫
因此在这些外在看得见的地方自觉低人一等
大部分人也因此拼命工作、赚钱
然后用昂贵的化妆品衣服装扮自己
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模仿自己眼中的榜样
以缩小和别人外在的差距
但这样就得到了“配得感”了吗?
直到我看到了网友小蜜蜂的表达
她说起自己去姐姐家吃的那餐饭
因为没有打招呼就去了
姐姐的那句“只有三个人吃的饭”
让她手足无措 食不知味
她说那种“深深的不配得感,让她手不知道往哪里放,眼睛不知道往哪里看”
瞬间我恍然大悟
记忆如同泄闸的洪水
带着令人混沌的、窒息的气息扑面而来
过年的时候
我们一家去亲戚家拜年
我的妈妈一到亲戚家就进了厨房
忙忙碌碌一通洗切炒厨房里热闹非凡
饭后我的妈妈作为客人竟然又开始收拾碗筷
可是主人却坐在客厅悠闲的翘起二郎腿
和大家谈笑风生
一时间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但我的感受是愤怒的
我的母亲她难道如此热爱厨房?
可是她明明在家里做饭的时候牢骚满腹
她的怨言足以让我不愿回家去吃她做的饭
可是我不能理解她的行为
如果说她热爱做饭
为什么在家里那么多怨言
如果说她痛恨厨房
那为什么作为客人她又要去做这揽子事?
读书的时候
我曾寄宿在一个亲戚家里
十几岁的我会在每餐饭后主动洗碗收拾卫生
心里是不情愿的
他家里也有三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小孩
为什么他们可以不做?
但是心里有个声音
如果我什么都不干,别人会怎么看我?
久而久之我一边做一边堆积着不满
那个时候不懂得
我在他家是交了钱的
我可以只做份内的事情
如果说家里的孩子轮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那没话说
但是只是出于一种“必须做点什么”
来消除自己内心的不安就会带来新的伤害
确实,那几年因为隐忍
我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我内心的委屈、愤怒没有被看见
但到底是什么让我觉得“必须做点什么”?
谈婚论嫁的年龄
我在别人介绍下
认识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太好人并结了婚
也不是没有更好的
但我就是鬼使神差的选择了他
我想他条件不如我在他面前我就有优越感
结果肯定不是我想的这样
因为各自的观念、家庭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我们矛盾重重
那点所谓的我想要的“优越感”
在生活的鸡零狗碎面前一文不值
我没有享受到“优越感”带来的快乐
反而时时体会到“落差感”带来的遗憾
生活中太多这样的例子
在某一个场景中
可能是到别人家做客
也可能是大家一起参加某个活动
或者大家一起聚餐等等
在这些特定的场合
仔细观察自己或者他人
总有一些人的手脚无处安放
不做点什么就不安
不知道看向哪里的眼神
没话找话的尴尬
这一切都是内心的“不配得”感在作怪
因为只有做点什么才能让自己“配得上”
但这是怎么产生的?
为什么有些人就可以心安理得的享受一切
或许是小的时候
不管做什么家长都要拿自家孩子和别人比较
例如我很喜欢读书
妈妈会说
你看某某洗衣服洗的多干净
家务活都被她包了
年龄大一点点开始爱美
她会说:就你那长相穿什么衣服都没用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被否认的、打压的
当我想要做什么
内心总有一个声音:别人会怎么看我?
如果父母懂得尊重、接纳
让孩子看见自己的每一份努力
都可以被认可
这样不同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一定是两种不同的状态
一个做什么都是心安理得的
一个做什么都是犹豫的不安的
内心里那个声音会一直在:别人会怎么看我?
这就是生命之初种下的种子
这颗种子会在某个特定的
似曾相识的场景中发芽
扰乱内心的安宁
那就没用任何办法了吗?
或许在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和身边的人
为什么会那样的时候
我可能无法阻止这个种子时不时的冒芽
但是我现在看见它了
我会耐心的安抚这个种子
给它一个安静的角落
我们各自存在、互不干扰
记起那句话
你看见什么
什么就融化在你的“看见里”
你抗拒什么
什么就在你的“抗拒”中控制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