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与林黛玉是先后进贾府的表亲,林黛玉是贾母的心肝宝贝,又是这样的美丽养眼,自是众人心中的女神。但是随后薛宝钗也来到了贾府,风向却发生了改变:“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亲近。
薛宝钗进贾府不久,就显得比黛玉人缘好。随后我们就会发现,薛宝钗不仅人缘好,而且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只要是不必“装愚”的时候,她的口才也非常好,在大观园的众多场合里,她都有出类拔萃的表现。
虽然都差不多年纪,她却太“成熟”了。明眼人渐渐就看出她的城府深,有心机。在矛盾复杂的大观园内,她懂人情,能世故,左右逢源,进退有余。一切都在礼节范围之内。
黛玉对她常常讥讽,不仅仅是因为她有“金锁”,有“冷香丸”,出于醋意,更多的却是因为觉得她心里“藏奸”,黛玉的感觉并没有错,但是最后居然黛玉也被她收服了。
她是林黛玉最好的陪衬,因为在她的陪衬对比下,读者更容易看出林黛玉的纯真和真性情。
那么这么“有城府”的薛宝钗是怎样炼成的呢?
天性使然?笔者不以为然。想薛蟠与她亲兄妹,差距何其大?薛蟠人虽然坏,但还是属于直爽之人,有时还比较仗义。他们年纪相隔只有两岁,幼时的状况便很不一样。
书中是这样写的:“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
天资聪慧,更兼容貌美丽。她父亲对她是“酷爱”的,注意这个用词。酷爱着这个女儿,难道对女儿的前途没有任何追求?没有任何规划?酷爱女儿不仅是因为女儿优秀,其中也包含了对儿子的失望。这个家族的前途,儿子指望不上了,那么女儿却是可以做些希冀的。何况还有姨妈家的大表姐贾元春,应该是家族亲戚们教育女儿的最好的励志榜样。
果然,适逢“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降不世之隆恩,除选聘妃嫔外,在世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女赞善之职......”在父亲死后,做母亲的真的带了女儿进京都来了,准备参选。这个举动焉知不是她父亲早有的安排?
既然有这样的计划安排,薛家对于宝钗的培养,就绝不会是仅仅满足于识文断字。年纪轻轻的薛宝钗,学问如此渊博,处事如此老练,很显然是受过特别教养和训练的。只是书中并没有这么挑明她是受过父亲特别教育的。倒是常常强调,女孩子家识得几个字,会些女红针线就可以了,这也正是宝钗的守拙之处。从她表现出的教养及能力来看,岂止岂止啊,在学问为人等方面,贾府的几个女孩子,包括林黛玉,通常都不及她的,这一点,贾母曾经对薛姨妈感叹过。
受过这样教养的薛宝钗,肩上也有着振兴家族的使命,自我要求自然也比一般女孩子要高。所以言行举止都与其他女孩子不同,这是因为她内心的志向和追求也是不一样的。
同样是以咏柳絮为题写诗,黛玉写的是:“漂泊亦如人命薄......叹今生谁拾谁收。”宝钗写的却是“......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诗歌乃是心中的情怀,两人的精神世界展示得非常清楚。
薛宝钗为什么后来没有去做嫔妃或者女官,滞留在贾府了,书中没有直接写。或者是参选失败,或者是有其他的原因,这个并不重要,小说情节中要的就是她的这个受教育的背景。
所以,在贾府,她劝勉宝玉读书上进,属意官宦场上的往来。因为她知道将来要光宗耀祖,累世富贵,宝玉必须这样做。
林黛玉虽然也是聪慧过人的女孩子,用现代的话来说,其实就是个文艺女青年,估计她的父母对她也没有太多的期许,因此,活得比较天然,她也就不会去督促宝玉上进。
所以说,宝钗的“城府”实乃教育的结果,对人对事,她有一套自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