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在网上买了一大堆防噪音耳罩、耳塞等装备,看卖家留言区评论,发现并非我一人受困于噪音问题,广大网友也被楼上邻居、宿舍舍友、办公室同事、甚至同床共枕家人发出的噪音折磨不堪。
于是就像我一样,买了一大堆防噪音装备,每天晚上睡觉或中午午休就像打仗一样全副武装,两耳塞上耳塞、还要再戴上一副耳罩,就像防敌一样防止周围噪音的伤害,如此才能稍微安心一点去睡觉。但如此不自然的睡眠节奏,当然无法持续,带着耳塞耳罩睡觉不是一般的难受,但不戴吧心里又实在安定不下来,特别害怕万一睡着被楼上噪音吵醒那可就太难受了。五年来楼上噪音一直是我的噩梦,我感觉都快把我搞得神经崩溃了。
神奇的是,这两天我彻底放下心防,裸着耳朵入睡,竟然也睡着了,早起也感觉神清气爽,慢慢的似乎也不再害怕楼上邻居发出的噪音了。
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曾在书中提到一个案例,一个中学生因为考试临近心理压力大,特别害怕噪音,在屋子里温习功课周围发出一点声音他就受不了,想要绝对安静。森田正马评论道,即使他躲到深山老林里也依然无法安静,因为很可能还有各种风声、水流声、树叶哗哗声、动物鸣叫声等等困扰到他。
这种害怕噪音的心理其实就是典型的自卑与自恋心理的混合物。从自恋层面来说,这种人有着一种上帝般全能自恋感幻觉的幼稚心理(来自于幼儿期全能自恋幼稚心理的残留),觉得只要自己需要周围环境就必须保持绝对安静,不能有一点点噪音,否则内心就会发出无尽怨念和毁灭欲望。一直以来我特别害怕楼上邻居噪音,其实内心也是一种无意识的幼稚自恋心理在作祟;潜意识层面觉得只要自己需要,楼上就不应该发出一点点噪音,而影响到自己睡眠休息啥的。
当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楼上邻居才不管我怎么想、怎么感觉,他们只会按照自己的想法照常生活。此时我的幼稚自恋心理就会大爆发,内心发出无尽怨念,不停诅咒对方不得好死之类。
日本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先生80岁高龄之际在最近出版的新著《稳:自洽地接住生命中所有未知》一书中深刻剖析了自恋者的内在心理结构。自恋者并非像字面意思那样是指自爱者、自我依恋者,恰恰相反,自恋者的内心深处往往潜藏着深深的对自我的无尽怨念,同时也会在跟人打交道时无意识地不停把这股怨念投射出去,会不停地无意识怨恨他人却不自知。为了不停压抑或逃避内心这股强大怨念,他们才发展出了“自恋”这种反向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
换句话说,那些在生活中越是自恋的人,他们内心深处其实越讨厌自己、怨恨自己,当然也会不停怨恨他人;总之他们根本就不喜欢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为了压抑这种极端怨恨心理,才发展出了过度自恋的心理防御机制。
可能也有这种自恋心理的我,在日常生活中当然会无意识地贯彻“以己为壑、以邻为壑”的心理恶习。我既特别反感自己害怕噪音的怂样,痛骂自己怎么不去死啊;更怨恨楼上邻居恶心、一家人都是一坨不讲公德的垃圾,每天发出无尽噪音立马去死才好。当然不管是痛恨自己还是怨恨邻居,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我还是害怕楼上噪音害怕得每天焦虑失眠,怎么办?
我只能不停逼迫老婆快点帮忙租房子,找个安静一点的居住环境;可老婆大人觉得我害怕噪音是太矫情,自己有房住还瞎折腾去租房,简直是神经病,她当然没理我。事后我分析自己这种心理,其实就是自恋心理的另一个极端变种——自卑。日本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先生曾一针见血指出,自卑心理的基础是依赖心。那些凡是深受自卑心理困扰的人,可以好好扪心自问一下,也许你就会发现,自己内心深处往往潜藏着深深的依赖心。
在平时生活工作中,我感觉自己一直深受自卑心理困扰,我看不起自己的工作,看不起自己做出的那点工作成绩,看不起自己写的那些文章,觉得其价值简直不值一提,更加看不起自己买的房子,觉得深受楼上噪音困扰当年买房选那个位置简直是脑子被驴踢了大错特错后悔不迭。
总之我几乎看不起有关我的一切,那么我这么自卑到底是想要依赖谁呢?我想要依赖买彩票,幻想着中大奖就能有钱重新再买个安静的房子;我想要依赖老婆大人帮忙重新再给我租一套房子,好让我尽早逃离被楼上噪音折磨的痛苦深渊。但这一切依赖心理明眼人一样就知道是非常幼稚可笑的,由此可见人的渴望依赖他人的自卑心理,也是一种非常幼稚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总之不管是无意识怨恨他人的自恋心理,还是无意识依赖他人的自卑心理,其本质都是一种幼稚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而想要成功应对不停动态变化的日常生活工作挑战,只有一条正确道理可走,那就是既不自恋、也不自卑,而是稳稳地居中守正,自信担当。
自信意味着尽可能以客观公正、清醒觉察的眼光看待周围环境及事件,同时对自己能够承担周围环境及事件带来的挑战和压力深具信心。就像我特别害怕的楼上噪音一样,对于正常自信的人来说,可能根本就不值一提,人家照常生活、照常休息,根本就没意识到什么楼上噪音,当然就更谈不上被其影响乃至困扰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蒂文·海耶斯(Steven Hayes)年轻时候曾是重金属摇滚的狂热粉丝,中年后他不幸患上了一种严重的耳鸣症,感觉就像耳朵时刻紧贴在重金属摇滚演出舞台上的大音箱上一样。他痛苦绝望得一度想要自杀了事,因为实在是一点办法都没有。慢慢的他决定尝试一下自己独创的 ACT疗法(接受与实现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简称ACT,说简单点就是对一切生命感受保持接纳觉察,但不被其裹挟)。一方面无条件接纳自己的不停耳鸣,另一方面又不沉溺其中,尽可能与其拉开心理距离,观察它、体验它、觉察它但不被其裹挟沉沦。长年累月坚持下来,原先令他痛不欲生的耳鸣症渐渐变成了他人生可有可无的背景音(耳鸣症状并没有消失),现在除非他特意竖起耳朵去听,否则从早到晚正常生活工作的他,根本不会注意到原先曾令他痛不欲生的巨大耳鸣痛苦。
我举这个例子就是为了说明,人的成长潜力往往远远出乎自己预料。不管你感觉自己当下是多么自卑依赖、多么自恋自怨,其实都可以努力尝试敞开心扉不断地自我观察、自我觉察、自我接纳生命中困扰你的一切糟糕感受;在此基础上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该工作照常工作、该休息照常休息,保持正常生活节奏;一步步才可能慢慢走出自以为折磨你、令你生不如死的人生困境。在一点点清醒觉察面对客观现实、一步步主动担当自我人生责任中获得心理成长与蜕变,持续活出心目中的崭新自我与崭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