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分两条主线:自助这条主线,主要是体验、参与、分享为主,作为教师助人这条主线,放在每部分最后总结提升,并说明授课方式、注意事项、和参考资源。
在培训形式上,要注重小组团建和分享环节,还要重视奖励的形式(扑克牌抽取分数),需要请教一个问题:如果培训的学员都来自一个单位,环境营造不够安全,学习不是主动行为而是被动行为,该怎样组织课堂?
职业认知——自我认知——决策——行动。可以看到体系的创新。让低年级的学生做职场探索,重在方法而不是信息,现在了解职业信息和毕业就业压力,他们感受还不深,因此可能参与性不足。
有一个疑问:生涯理论用不用作为独立课时存在?这个问题在于把生涯课程当做科学来讲授,还是当做工具来体验?如果是后者那么教师只需要吃透理论,自如运用即可。
麦肯锡、领英、新锦城、德勤等大机构的质量报告和本校的质量年报,都可以作为上课的资源给学生讲解,注意资料的收集。
职业认知部分,在行业、企业、职位之外,加入地域选择,是一个很好的创新。但是,不光组织类型与个人特质有关,行业选择、城市选择也与个人特质、家庭观念、文化积淀等多种因素有关。
关于未来对职业需求的变化趋势这一部分,图片和数据很有用,可以用到课程上,讲职业发展趋势。
生涯转换理论,是今天在理论上的新知。四个维度分别考验人的四种能力:自律能力(增加控制力)、因应能力(增加经历和经验);人际交往能力(扩大支持系统);行动力(迈出积极行动第一步)。如果可以提前在这四方面的能力上做好准备,遇到生涯转换的时刻,就会提高应对能力。(这个理论,还应该好好看看书,读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