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愿意改变,为什么尝试改变却无果而终,那些现在你觉得不可能的事真的就无法实现么?
禁锢的因素
选择不做一件事的原因通常是下面几个:
我觉得不适合我,我不是那样的人
我不喜欢,我只喜欢A、B、C
我觉得做起来很困难
那产生这些因素的根本原因是我们有认真想过么,首先在现实这个复杂的环境下有各种各样的标签在束缚住我们,比如:星座、性别、朋友或外人的评价、自己以往的经验等等。拿星座来说,我有过尴尬的经历是当年年少无知以为星座是按照阴历来算,导致我一直错把自己当A星座好几年,当时并不知道而且觉得A星座描述的跟我很像,其实按阳历来算我是B星座,知道的那一刻我是有点无所适从的,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越觉得自己很像B星座,很显然我掉入了星座的陷阱里,这个陷阱就是:自我暗示。试想如果哪天你的妈妈告诉你你的生日搞错了,你变成了另一个星座,你会如何看待当时的自己?
我们不要低估自我暗示的力量,所谓想到就可以做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朗达·拜恩的《秘密》说的也是这样一件事情。
星座如此,性别或者评价也有类似的案例,比如某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第一次对你有很高或很差的评价,这个影响可能会影响你很久,这也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锚定”(见《怪诞行为学》第二章),如果你想改变这个影响,你需要去寻找下一个“锚定”,别禁锢自己。所以对于这些因素我的想法是去伪留真,好的标签我们收下,不好的我们思考根本的原因从而不停的“修剪”自己,这样你才是一个自由的人。
改变的欲望
看过一个视频叫《你究竟多渴望成功》,说的是曾经有一个年轻人,他想赚很多很多的钱,所以他找到一位他视为偶像的大师,并告诉大师他想成为和大师一样强大的人,大师说,如果你想跟我成为一样的人,那么明天早上来海滩见我,所以那个年轻人四点就感到了,西装革履显得自己很有信心,大师过来摸着他的头问:“你有多想成功呢?”年轻人说:“我真的很很想。”接着大师让他走下水,所以他就这样走进海里,海水差不多淹到年轻人的腰际,此时的他就像一个疯子一样,“我不想成为救生员,我只想赚钱。”年轻人说。
大师察觉到了这一点但是又对年轻人说:“再走远一点,再走远一点”,海水一直慢慢要淹没到了年轻人的嘴上,这时大师走过去把他的头按进水里再提起来,这样很多次,当年轻人快要撑不住时,大师把他拎起来,年轻人快速地喘息。
大师说:“当你对成功的欲望足以与对呼吸的欲望媲美的时候,你就会成功。”
看到这想想自己曾经想要的改变,减肥?高薪的工作?良好的人际关系?试问自己,你是真的想要么,还是只是有一点想而已? 你是否宁愿把时间浪费在睡懒觉上,浪费在刷无营养的剧上,浪费在无效的社交上。如果有,那从这一刻试着改变一下,让它成为一个新的“锚定”。
改变的选择性
改变调整自己的话需要考量3个计划:
A计划(现状)、B计划(方向)、C计划(防守)。
Facebook的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博格(Sheryl Sandberg),起初他的A计划是加入世界银行帮助印度的弱势群体,两年后他就考入了哈佛大学之后进入麦肯锡工作一年,他意识到这个道路可能不适合自己,于是又进入了一个新的B计划,进入了华盛顿,随后又一个机会进入了Google公司。你会发现进入一个新领域后B计划就变成了A计划,所以我们在好好做事的同时也要抬头看看天,时机到了就可以调整方向,那怎么选择调整方向呢,建议是和A计划有关联的B计划,这样你的成本不会太高,而且相关性会帮助你尽快适应B计划。
工作如此,很多个人技能的学习也同样有类似的关联,比如你想学习股票、区块链投资相关知识,你会发现两者在很多地方是类似的,但又有本质性的差异,投资有个原则是如果你投资的钱都亏了还并不影响你的生活,这其实就是你的Z计划。
时间的珍贵
年纪越大你约会发现发现时间在“偷跑”,快到无感知。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我把每一天都当作我的最后一天”,“我生来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但你如果你发现人的生命平均只有900个格子,过去一个月就会划掉一个格子,现在的你是不是该有些不同的想法?
文图: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