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人际神经生物学方面的书籍,《由内而外的教养—做好父母,从接纳自己开始》,这本书共200页,当我决定要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只刚刚读到弟2页,有一种原始的冲动让我想要抒发内心的呐喊,那就是,面对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我都在做什么?
想到这个问题,试想有多少父母心怀愧疚与悔恨,愧疚于孩子,悔恨于自己。
你认识自己吗?
你可能会说,我是妈妈,我也是女儿,我是妻子,我还是员工,我亦是我自己。
面对各种各样的角色,各式各样的面具,游走在纷杂荆棘的迷宫,有多少人还记得真正的自我?
我们工作不顺利,消极怠工。我们家庭不和睦,争吵不断,教育孩子频受阻,打骂批评。请问为什么变成了这样?是我们本来面目就缺乏耐心,有暴力倾向。还是这一切都在用自己的童年经历影射自己现在的人生。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一书中写到:“我不愿意像我的父亲和母亲一样,但是我总是做出和他们相同的事情。”
现在回想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回想一下你的过往经历,在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相同的情况就可能引起你一系列的情感反应。它可能会唤醒你记忆深处的被遗弃感,你的不适让孩子感到不安,也让你更加焦躁。就这样,多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引发了一系列的反应,这些反应折射出的正是你的童年经历。
情绪化、无助、脆弱等等,当这些发生在孩子身上,我们会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们?愤怒、压力、吼叫是多数家长都会爆发出的真实行为。当我们反思自己的不耐烦和易怒不对的时候,又有几人认识到情绪化本就是孩子的正常表现。为什么孩子的正常表现会让我们无法忍受?
一方面试图为孩子缓解压力,一方面受过往经历的长期影响,形成一种认知—经常哭泣的孩子都是被宠坏的小孩。在这种矛盾心理下,常常会导致我们的真实行为与心中所想相左。不但没有包容孩子,给他安慰,反而表现的大发雷霆,让孩子产生更大的压力,让自己更加焦虑,连锁反应就这样一次次被强化,无法做出改变。
如果没有不断的自我反省,那些痛苦与烦躁的情绪还会继续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当我们用不同的方式思考人生,了解生活的意义—包括我们的情感和认知,同时明白以前的事情是如何影响现在的。只有把自己从过去的枷锁中解救出来,我们才能和孩子建立起他们成长所必需的自然、稳定的亲子关系。
面对孩子,我们并不缺少爱,自我反思的缺失让父母将自己过去不健康的行为或心理模式很容易的传给了孩子。在由内而外的反思过程中,我们可以理清自己的生活并改善与孩子的关系。没有谁的童年“完美无瑕”,即使是经历了很多苦难的人也能和孩子建立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关系。
所以,面对孩子,即便心情不好的时候,请反思自己,透彻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与孩子建立积极的联结,共同经历心理上的时间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