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发布了新版课程标准,编程成为中学生必修内容。初闻消息,感叹中国教育终于能在一个方面站在国际教育前列。思考之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恐慌。
信息技术加入中学学习内容,并成为必修,是一件好事。尽管我小学就接触编程,但是上了高中之后身边仍有同学对信息技术一无所知。为了培养综合型人才,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学习是必要的。但仅仅将信息技术加入高中课程还不够,因为在考试导向性的教学环境下,很多学校会选择忽略这种非必要课程。
所以,为了督促学校完成规定的信息技术教学任务,官方设计了考试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但是,问题就在这里出现。三年前,我参加了2015年江苏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江苏省普通高中高二学生都被要求参加)。其中的测试内容包括:Windows XP系统的基本操作、Microsoft Office 2003的基本操作、FrontPage网页制作。而与之对应的事实有:微软在2014年4月8日停止对XP的支持、2007年FrontPage在微软套件中被删除、Word 2003和Excel 2003甚至不能打开如今的大多数Office文档。
我们的考试内容与最新的信息技术已经脱节13年。这是一个恐怖的事实——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而13年来教材没有任何进步。翻开高中教材的某一页,它正在强调的是:互联网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完全没能摆脱对于学科的固化观念。在逼着学生背诵信息具有时效性、可传递性、XX性的同时,学生距离真正的信息技术越来越远。这样的教学更加阻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于是,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一样,沦为学生的又一个负担。
那么,按照这种尿性,如果编程加入高考,那么会变成怎样的场景呢?
我从初中开始参加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对于编程有些许了解。于是我构想了一个画面:
上课,老师在PPT上展示Dijkstra算法,学生在笔记本上飞速抄写。第二天早读课,学生被要求朗读(!!)Dijkstra算法的代码并背诵。20分钟后,老师发下一张填空默写纸,学生拿起笔在默写纸上填补缺失的Dijkstra算法。
这样的日子一再重复……当然,这还不够:
星期天,学生一早起床,背上书包去补习班参加信息技术辅导。50多人拥挤在一个地下车库般的小房子里,老师在黑板上(因为没有投影仪)一遍遍演示完全二叉树和满二叉树的区别……
PS:诸如红-黑树,Burrows-Wheeler变换之类的,还是留给大学再教吧。
此外,怎么能少得了作业?每天晚上,学生将完成编程作业。我相信作业的形式应该和Open Judge差不多,学生需要在今晚A掉5条题目……
当然,少不了《5年高考,3年模拟》《38+2编程全真模拟卷》。因为编程肯定是上机考试,于是这些材料都是光盘刻录的电子版,一个光盘卖200块钱,何况学生还需要在当今找到一个光驱……我甚至想到了有《黄冈密卷》《高考必刷题:背包问题专项练》……
编程加入高考?这帮没脑子的人还能不能想出再逗一点的方案?
当然,如果按照我的设想来,也许我的奥赛成绩就不会是当年那个样子。后话,后话。
最后给大家推荐我的web前端资料分享群:755627684有免费学习资料,还有各种趣味案例等,欢迎各位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