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革命英雄,他既是伟人的弟子,也是校长的门生,老师们赞扬他是军校中的奇才,同学们视他为良师益友,他宛若一颗耀眼的明星,天生自带领袖气质。
他就是“黄埔三杰”之首蒋先云,黄埔军校第一期学生中的佼佼者,入学考试第一名,毕业考试也是第一名,在藏龙卧虎的黄埔军校依然如此出类拔萃,如同华山派令狐大师兄一样的存在。
遗憾的是,这位不世出的黄埔奇才没有等到革命成功的那一天,过早地倒在了北伐战争的前线,炮轰他的正是东北少帅小六子。张少帅后来谈到这段历史时还自鸣得意:“我打死了蒋先生最喜欢的一个团长!”
蒋先云牺牲几十年之后,身处宝岛台湾的校长仍对他念念不忘,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无限感慨地说:“他是我最得意的门生。”
一、天之骄子出湖湘
1902年,蒋先云生于湖南新田县大坪塘乡一个贫寒的农村家庭,取名湘耘,别号巫山。由于父亲早逝,懂事的他很小就开始做农活,放牛、捡柴、打猪草……饱尝了生活的艰辛。蒋先云11岁时,母亲借钱把他送进了村里的小学读书。他深知学费来之不易,所以特别用功学习,加上天资聪慧,各门功课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老师们赞叹蒋先云的才华,对他深为器重,让他跨过高小直接报考设在衡阳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结果他不负重望,被三师破格录取。
蒋先云国文功底深厚,有一次老师以“月”字为题,要学生造句。蒋先云才思敏捷,挥笔写下了“残月西斜,漫洒人间;日出东方,大地红遍。”老师一看,啧啧称奇,赞赏不已,断定其绝非池中之物。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两年后,国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蒋先云与同学夏明翰等人深受革命浪潮的影响,也在衡阳开始宣传马*列*主义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他们团结志同道合同学,一起创办进步刊物,成立“湘南学生联合会”,组织发动了湘南25个县的爱国学生运动,很有影响力。
蒋先云不仅文笔出众,口才也是极佳,他充分利用自己擅长演讲的优势,在一些纪念日开展大规模宣传活动。比如在袁大头同日本签订“二十一条”的“五·九”国耻纪念群众大会上,亲自登台作了《怎样洗雪我们的国耻》的报告,听众如潮,群情振奋,他也从而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
1921年,伟人去上海参加党的“一大”回到长沙后,得知蒋先云的出色表现,立即赶往衡阳,听取他的工作汇报,并决定以衡阳三师为革命学生活动的基地。同年10月,年仅19岁的蒋先云经伟人介绍入党,从此找到了组织。
二、工运首领震四方
1922年,20岁的蒋先云在三师刚刚毕业,就被党组织派遣到安源,和李*立*三*、刘*少*奇*一起从事工人运动,被时人并称为“安源工运的三根顶梁柱”。他们通过开办工人夜校、成立工人俱乐部的方式,很快就把矿工们组织起来,由李*立*三*任俱乐部主任,蒋先云任文书股长。随后,他们发动17000多路矿工人,进行了震惊全国的安源大罢工,迫使对方答应了工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取得了罢工斗争的巨大胜利。
安源路矿当局将蒋先云视为头号大敌,多次威逼利诱未果后,竟转而收买刺客企图对其进行刺杀。幸好,在安源路矿工人们的保护下,蒋先云化险为夷。安源路矿当局还不死心,四处张贴告示:凡报告蒋先云行踪者,赏洋五百。捉蒋者,赏洋一千。
在并肩战斗中,李*立*三*非常欣赏天资超群又英武非凡的蒋先云,特地把自己的胞妹李祗欣介绍给他,希望一对年轻男女能够比翼双飞。两年后,蒋先云和共*产*党员李祗欣喜结良缘。
三、三杰之首永流芳
1923年1月,一直在寻求救国良方的孙先生确立联俄联共政策,并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开始改组国*民*党。次年1月,又仿效苏俄红军经验,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建立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的陆军军官学校,史称黄埔军校。军校由孙先生任总理,蒋某人任校长,廖*仲*凯*任党代表,依靠国共两党的地方组织,招收有志报国的革命青年。伟人鉴于蒋先云各方面表现突出,介绍他参加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的招生考试。
为了培养真正的国家栋梁之材,黄埔军校招生要求非常严格,报考者要经过初试、复试、总考试三关,先在全国19个省区进行初试,然后到上海、重庆等地进行复试,合格后方可到广州参加总考试。总考试包括国文、数学、历史、地理等科目,择优选出正取生350名,备取生100名。蒋先云在1200多名参加总考试的考生中,以名列第一的成绩当选正取生,被编入学生第一队。
第一期学生于1924年5月入学上课,6月16日参加开学典礼。学生们除了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还学习三*民*主*义*学说、中国国*民*革*命*运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中国农民运动、中国职工运动、军队政治工作等课程。蒋先云从入学开始,一直到毕业,每次考试都是门门第一,但凡有他参加的考试,别人只能争取第二名,堪称一枝独秀,创造了黄埔军校历史上一项“后无来者”的奇迹。
当时的历史条件允许个人拥有双重党籍,按照国*共*两党合作的决策,军校师生一律参加国*民*党。由于蒋先云进校前已经参加共*产*党,便遵照学校的决定也参加了国*民*党,从而成了跨党党员。蒋先云还和来自各地的共*产*党人一起成立了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由中*共*粤区委员会委任他为第一任书记,直接受军委书记周公领导。蒋先云遵照周公的指示,加强组织建设,从数百名黄埔学生中发展了80多名共*产*党员,诸如周士第、徐向前、张际春、王尔琢、左权等等,可谓群英荟萃。他们中的大多数,后来都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
当时,黄埔一期学生在校的学习和训练,采用政治与军事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实行边学习边打仗的快速培训方法。在开学不久,一期学生就走出课堂,参加平定商团的战斗。蒋先云凭其大智大勇,圆满完成任务,赢得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1924年11月,蒋先云以同期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成为首位被校长提名留校的学生,被分配到由周公任主任的政治部担任秘书。
1925年1月,蒋先云又与李之龙、贺衷寒等人联络校内两党青年及驻守南粤各地的湘、粤、滇、桂军中的青年,发起成立了“青年军人代表会”,号召会员们团结起来,救国救民救自己!广州地区的两党革命军人与青年纷纷参加,会员迅速发展到2000余人。蒋先云审时度势,又在周公的帮助下将“青年军人代表会”更名为“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其宗旨是“联合军人,挽救时局”。在代表大会上,大家公推蒋先云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很多有志青年军人都把“青年军人联合会”作为他们革命精神的寄托,会员也由当初的2000多人迅速发展到20000多人,活动范围由黄埔军校延展到在广东的各支军队,进而遍及全国,成为引领中国青年军人走向革命道路的灯塔。
根据学习成绩、社交能力和战斗中的表现,师生们将一期学员中的佼佼者蒋先云、贺衷寒、陈赓并称为“黄埔三杰”,蒋先云名列“三杰”之首,号曰: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陈赓的腿。意为蒋先云文才最佳,贺衷寒口才出众,陈赓擅长奔跑。
蒋先云的杰出才华和卓越能力,不但令周公分外赏识,也深受校长的青睐。从此,他成了国*共*两党都倚重的骄子,师生敬重的宠儿,一面扬威军校内外的旗帜。
四、东征英雄上战场
黄埔军校是个统一的战斗整体,平时在课堂上教学是师生,战时开赴前线是官兵,校长就是司令。
1925年初,盘踞在惠州的叛军头子陈炯明自任“救粤军总司令”,准备率部进犯广州。广州政府遂发布总动员令,开始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一次东征。
这次东征的主力,是黄埔军校学生军和粤军。粤军总司令许崇智任东征军总司令,校长兼任东征军参谋长,周公兼任东征军政治部主任。蒋先云先是担任校长的秘书,继而被委任为东征军教导团一营二连党代表。
正当东征军旗开得胜之时,突然后方告急,滇、桂军阀阴谋叛乱,霸占广州。校军被迫撤离东江,回师平乱。蒋先云奉命担任营长,率领先遣部队冲在最前面。一到广州,他又统领城区工人武装纠察队、郊区农民军,抢占了城东广九车站。接着,他亲自端着冲锋枪,高喊着:“同志们,冲啊!”率领工农兵大队人马,撞倒叛军设置的铁丝网,占领了叛军总指挥部,为打倒反动军阀立下了大功。
当年10月,国民革*命*军举行了讨伐陈炯明的第二次东征,校长亲任东征军总指挥兼第一军军长,蒋先云任东征军第三师第七团党代表。这一次,东征军在攻打陈炯明老巢——“天险惠州”时连连受挫,久攻不下。蒋先云闻讯,立即在第七团组织了以“青军会”会员为骨干的敢死队,直插城西的小西门和南门城边,用云梯强行登城。据校史记载:是日蒋先云一手举着驳壳枪,一手握着指挥刀,带着所属敢死队,与守城敌军开展肉搏战。战斗中,他身上多处受伤,血流不止,但他仍坚持指挥,直至第七团首先攻进惠州城。
惠州之战,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的校长目睹了蒋先云出生入死、浴血杀敌的一幕,对他更加喜爱。战斗刚结束,校长就迎上去,抚摸着蒋先云伤痕累累的身体,动情地说:“昔日赵子龙,一身都是胆;今日蒋先云,满身都是伤!”并称他 “青年军人的楷模”。
五、北伐战争威名扬
1926年春,广州国民政府应广大工农群众和爱国人士的迫切要求,决定挥师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7月,黄埔师生从广州誓师出发,不到一年就饮马长江,连克长沙、武汉、南昌、南京、上海、福州而雄踞祖国东南各省,击溃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数十万大军而扬威天下,也使黄埔军校的声势达到了最高峰。
在北伐战争中,蒋先云先是担任北伐军总司令部机要秘书,“北伐文告,多出其手”;接着改任补充第五团团长,授陆军少将军衔,是黄埔军校里最先成为将军的学生。
此间,为了攻占孙传芳老巢南昌,北伐军经历了最艰辛的“三进两出”的恶战。有一次,校长亲临前线督阵,遭敌包围,危在旦夕;蒋先云孤军奋战,从容迎敌,指挥警卫团掩护总司令安全脱险,救了校长一命。也正因此,蒋先云在这次“救蒋”战斗中赢得“突破重围,火线救主”的殊荣,校长更是“爱之如手足”。
1927年1月,校长以北伐胜利者的姿态,率司令部军政要员从南昌乘军舰到武汉视察,孙夫人宋*庆*龄*、廖夫人何*香*凝*与众多国*共*两党要员都前来码头迎候。
校长在鸣放礼炮101响声中徐步登岸,蒋先云雄姿英发,身佩指挥刀率军乐队为前导,指引司令部大队人马接受沿途30万市民的夹道欢迎,可谓盛况空前,荣耀至极。从此,总司令与秘书被时人称为“老蒋和小蒋”,其亲密关系广传天下。
六、两党合作是桥梁
早在黄埔军校建校之初,一些国*民*党右派就开始搬弄是非,制造两党不和。对此,蒋先云总是依照周公的指示,及时予以揭露和批评,极力维护两党合作。
为对抗以蒋先云为首的青年军人联合会,反动军官王柏龄拉拢贺衷寒等人纠集一批右派学生,成立了孙*文*主义学会,由贺衷寒为会长。从此,军校揭开了分裂的序幕:青军会与孙学会分别利用其《中国军人》与《国民革命》等会刊,各自撰文对骂。你说我 “赤化”;我说你 “反动”。文斗不足,武斗来凑,在学生宿舍、课堂、餐厅乃至社会公共场所,两派动手动脚的事时有发生。
师生之间的互相倾轧和纷争愈演愈烈,僵持不下,校长和周公不约而同,总是派蒋先云去处理。蒋先云遵行“顾全大局、团结对敌”原则,劝勉同学们各守本分,把矛盾纷争及时平息。
在北伐期间,校长驻军南昌行营后,留守军校的师生发生了内讧。校长又派蒋先云从南昌回校会见有关人员,并发表了著名的《在“纪念周”中的演说》,反复劝勉师生们“不要各自拿出主意与主张而引起纠纷,要一致地听从校长主持”,“要无条件地团结起来,努力于国民革命”……可谓苦口婆心,仁至义尽。
因为国*共*双方意识形态的不同,在北伐军节节胜利之际,革命阵营内部的分歧已经公开化,勾心斗角成为家常便饭。
蒋先云又依靠校长和周公的器重和信赖,充当双方使者,频频奔走于广州、汕头、南昌和武汉各地,在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沟通误会,调和矛盾,消除内斗,求谋团结。蒋先云既向中央和张*国*焘*强调同校长合作的重要性,也奉劝校长继续实行联俄联共的政策,与共*产*党人真诚合作。
可见,蒋先云以其卓越的才能,成了国*共*两党合作与交往的桥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蒋先云作为黄埔一期最优秀的学生,文武双全、品性高尚,在黄埔军中享有极高的威信。校长也引以为傲,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欢,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蒋先云是他最得意的学生。他曾骂“孙*文*学会”会员:“你们要抵得上蒋先云的十分之一,我死了都会笑醒!”
为了将蒋先云收归麾下,校长曾当面对他许愿:“巫山,将来打倒了军阀,我就解甲归田,回去读书写字。这班黄埔学生,个个都是蛟龙猛虎,只有你才管得住他们。”当时,校长已是南方政府事实上的首领,这番话明显视蒋先云为接班人,但蒋先云不为所动。
七、讨蒋斗士慨而慷
1926年3月20日,蒋某人为了排挤共*产*党,制造了著名的“中山舰事件”。这使蒋先云看清了校长的司马昭之心,开始谴责蒋某人的卑劣行为。
事件发生后,校长在广州召开军事干部会议,宣布军队中不能有跨党分子,国*民*党员不许加入共*产*党,已加入的,退出共*产*党方可留在军队;共*产*党员必须从第一军中退出。但出其意料,宣布后竟冷场很久。校长无奈,便将目光投向了蒋先云,并连声问道:“有谁退出共*产*党?有谁退出共*产*党?”他满以为蒋先云会带头表态迎合他,哪想到话音刚落,蒋先云竟“腾”地站起来,斩钉截铁地说:“我是共*产*党员,永做共*产*党员!现在我郑重声明:退出国*民*党!”说完,拂袖而去。接着,又有青年军人站出来,声明退出国*民*党,申请加入共*产*党,说完也离开了会场。据统计,会后第一军中跟随蒋先云宣布退出国*民*党的就有250多人,而宣布退出共*产*党的只有39人!
尽管蒋先云的所作所为令校长震惊和失望,但为了能够笼络他,校长在公众场合不但没有谴责他,反而对之礼遇有加。他还曾满怀期望地对蒋先云说:“巫山啊,人各有志,我决不勉强。但听我一句忠告,以你的才干,只要退出共*产*党,可以先任中将教育长……”蒋先云没等他把话说完,就表示:“学生当初投笔从戎,绝非为当官发财。我官可以不做,命不可不革。脱离共*产*党,我做不到。”
1927年,校长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二蒋彻底恩断义绝。蒋先云在南昌北伐军总司令部挂冠而别,秘密潜回武汉中央驻地。
返抵武汉后,蒋先云受推为黄埔军校各期学生的讨蒋大会主席。到会的党政军各界人民团体40多个,计30多万人,在武昌阅马厂广场举行声讨大会,由蒋先云和中央党部代表高语罕、国民政府代表彭泽民和总政治代表李鹤林等登台演说,历述校长种种反*共*反*革*命*罪行 。大会还通过了《反蒋宣传大纲》、《告(黄埔军校)各期全体同学书》等文告,出版《讨蒋特刊》,高呼:“昔日校长,今日校贼!”“蒋贼不除,世无天日!”
此后,蒋先云又担任起黄埔各期学生讨蒋委员会监察委员,同校长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
八、烈火真金闪奇光
革命投机者校长面对千夫所指,哪会善罢甘休?他经过一番冥思苦想,想出了一条别具特色的离间之计:从他和蒋先云诸多合影中,精心挑选出几张显得最为亲密的照片,让人在报纸上刊登出来,企图断其后路,逼其归附自己。
这一损招,还真起了作用:不少人看到照片上的二蒋亲密无间,开始大加议论。有的说:蒋先云过去投靠蒋某人是为了升官发财,回归共*产*党是伪装革命;有的说:蒋先云忠于革命是假,忘恩负义是真……当时的中*共*党内也有一些领导人中了奸计,如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张*国*焘*,就叫嚷着不能相信蒋先云,甚至对人说“他要不去投靠蒋某人,我不姓张。”(历史也打脸,这个姓张的后来却投靠了蒋某人。)张*国*焘*还专门派人对蒋先云进行审查,这使生性耿直的蒋先云感到委屈和心寒。他虽然再三向组织和一些说怪话的人解释、申辩,但无济于事,从此陷入痛苦之中。
祸不单行,偏偏在此期间,蒋先云之妻李祗欣病故于武昌红十字医院。这对蒋先云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他经常显得怅惘若失,不时表现出苦闷、失望、心神不定。于是,他决定请缨北伐,到河南对奉军作战,以在战场上表明心迹。
随后,蒋先云投入到第二次北伐战争,被任命为第11军26师77团团长兼党代表,于5月7日进至临颍一带。
5月28日,北伐军和奉军在临颍爆发了异常激烈的战斗。当时敌众我寡,战场形势对北伐军极为不利。蒋先云见状,主动要求从右翼出击。随后,他带领全团战士急行军,连夜赶到逍遥镇,向各营营长作了战斗部署。
黄埔奇才,不惜以死明志。战斗中,蒋先云身先士卒,策马奔向敌阵。炮弹可不长眼睛,他在连天炮火中接连三次负伤:第一次,左脚挂彩,他轻伤不下火线,挥刀跃马,率队冲锋;第二次,炮伤其马,人马倒地,他爬起来,拿着驳壳枪继续冲锋;第三次,炮弹落在身边,炸断皮带,穿入腹腔,血染战地黄沙,但仍呼喊着追击敌人。待属下赶来救护时,他已气绝,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蒋先云牺牲后,武汉政府追晋其为陆军中将。周公在武昌亲自主持召开追悼会,当时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刊登了题为《悼蒋先云同志》的悼词。郭*沫*若*曾撰文《蒋先云的诗》:“先云战死了,但他的精神是从此不死了。”
如果蒋先云没有过早阵亡,其历史地位不可限量,连比他逊色许多的林师弟都成了写进党章里面的接班人,相比之下,他只会更强。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却充满偶然。这偶然导致了无尽的变数,才构成了历史。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还惜旧时人。当尘埃落定, 唯有一声叹惜:山河故人,日月依旧。
多年以后,我们的现在就是将来的历史。不管是否风过无痕,历史的印记没有人能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