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个春节,我是一个人度过的。并写了四十多篇《孤独之美》。那是我在一个人的孤独时光里所体验到的关于孤独的种种不可思议。
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苦口婆心地对我说:“生活是那么美好,你要停止你的孤独,从一个人的孤独中走出来,不要让大家为你担心。”
他认为孤独就是孤苦。但其实当时我很享受那种孤独,我甚至是有意识的去体会孤独。当然,有时我也会独自默默地落泪。但落泪不是因为我的孤独,而是内心无可名状地对于生命的感伤需要通过流泪这样一种形式去疗愈。正巧在我声音还带着嘶哑的时候,接到了那位友人的电话。他听闻我电话里的声音,也不问为什么,便匆匆从外地赶来,甚至因为心急下错了火车站。只为了来赶来安慰我。
那一刻,他感动了我。我知道有很多人在看我的文章,而独独是他这么做了。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为了避免再让这位友人过于的为我担心,我终止了关于孤独的写作。
其实那时很可能正是我深入到孤独至深之处的最好契机。我的突然停止,犹如一直在高速上行走的车,猛的戛然而止。我的灵魂在接下去的几天,甚至有那么一些无所适从。但我愿意认为这是宇宙的安排。必须要有这么一段插曲,使我的人生得到某种调整。
人其实很习惯待在某种情绪模式里,有些人甚至一待就是一辈子。譬如抑郁。但事实上,情绪是可以转换的。我甚至为了帮助友人走出抑郁自己也主动地去体验了抑郁。我走进去,又走出来。用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瘦了整整二十斤。我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去探索自我疗愈的方案。我曾经以为,帮助这位友人疗愈我就可以帮助到无数人。也许某一天,我会写到这个问题。我的体验孤独,其实也与此有关。因为抑郁症患者总是不可避免地沉浸在某种孤独之中。
后来有出版社跟我沟通,问我这本关于《孤独》的书,能不能结集出版?但是我一直没有将书稿交给出版社,因为觉得它还不够完整,不够完美,还没有达到我想要的理想的状态。它似乎还没有画上一个关于孤独的圆满的句号。然而那时的我,已经从那种孤独中脱离出来,我无法再度进入到那种状态。于是我就将书稿搁置了下来。这一放,就是九个月。
我是一个用生命去爱,也用生命去写作的女人。我所有写到的都是我生命的真实体验。我总觉得作家不应该是戏子,她不应该在她的作品里演戏,而应该是她整个生命经验的真实流露。至少对于随笔而言,应该如是。或许,小说可以稍稍例外。
就像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成为了如今时隔一百多年后我们依然放在床头阅读的经典。
是的,我们大多数现代人都被家庭、工作和各种物质需求所困,失去了相对轻松的、或严肃的、深刻的精神追求,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物欲生活。时隔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情况依然如是,甚至愈发严重。
不可否认,我们过于地关心物质生活和感官享受。用梭罗的话来说,这样的生活不能称为“真正的生活”。我们把大自然的恩赐、把无穷无尽的清新与美好摒除在自己的生命之外,却忍受着不可理喻的愚蠢。
这是他在郊外的几年时间里,用自己的整个生命在经验。在告诉大家宁静所带来的对生命的无可比拟的滋养。如同我现在来到郊外,独自疗伤。我相信,这里会疗愈我的一切。
当然,我不是因为看了他的《瓦尔登湖》才来到郊外,而是因为来到郊外,又再度想起这位我所崇敬的作家。
梭罗在他的这部作品中描绘了他在郊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他在四季循环更替中,过着简朴的生活,记录着自己内心的渴望、冲突与自我调整,复杂的心路历程和回归极简主义的生活,挑战了他个人的、甚至是整个人类的界限。他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在瓦尔登湖之后,人们发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一个人与自然的浪漫史,以及人类永恒不变的希望亲近自然并与自然融合的美好愿望。
在这里,我记录下每天生命中的看见以及所思所想。有一天,我所写的这些随笔,会结集成《郊外的日子》,它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一段无比珍贵的体验历程。如同我曾经写下的《孤独之美》。
这几天,我似乎可以再度进入到孤独之美当中。是的,我要再次强调,孤独不是孤苦。我甚至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发现了很多很多的美,郊外的美尤其之多。
我想也许在《郊外的日子》当中,我还会夹杂一部分关于生活之美的文章。
我发现了很多生活的乐趣,很多妙不可言的快乐。与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中写道地他一个人在宁静的状态里,给他心灵所带来的种种震撼不同的是,我生活在河畔,对,这里是五河交汇之地。我出生在江南,我的天性里喜欢依水而生。有水的地方会有更多生活的气息,会更灵动,这个地域也会更有灵性。也因此,我爱极了河流。
现在河水还没有结冰。虽然这几天气温骤降,但我依然感受到很多的温暖,而这些温暖恰恰都是有那些曾经素不相识的人带给我的。
譬如一个来自彝族的叫天赋的男孩,因为我喜欢花艺,我喜欢在竹筒里插上一支竹叶,只因为我喜欢,他就主动动手给我去院子里锯了几节竹管来。他们还动手给我做云南的米线,我吃了几口,才想起来,碗太大,我说我吃不完。他说,没关系,我帮你吃。他们憨厚的让我觉得如此可爱,却又让我感动的想要落泪。
又比如一个叫艾玖的男孩,我跟他远隔千山万水,素未谋面,只因为偶尔在简书中结缘,只因为他喜欢我的文字,便主动地担当起源点思想库的公众号管理员。他谦虚地自称小编,但我不能称他是我的编辑,我视他为我生命中最真挚的朋友。他说:“老师,看您的文章让我受益,我想您的文章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就是这样一个朴素而美好的愿望,他便承担起每晚八点在源点思想库发布文章的任务。
我相信,他是上天派到我生命里的温暖天使,我未曾见过他,却能感受到他高贵的精神长相,能感受到他年轻的生命里所存有的美好与纯净。
艾玖,我有时也会叫他艾灸。因为这个生命如此温暖。他温暖了我的灵魂。他让我的灵魂想要为这个美好的生命以及与他相似的灵魂而写下更多美的文章。
他今年应该才二十多岁,与我在藏地那些叫我妈妈的大孩子们差不多的年纪。我感恩生命如此美好的恩典,在这个宇宙间,很多彼此并不靠近的身体,却以相似的灵魂相互取暖。
我住的地方没有无线网络,可以安装,但我并不那么急切。我每天的文章都是在手机里完成的。然后发在简书。艾玖看到后,就会在山东的某个城市替我发布到公众号。感恩生命中这么多温暖的遇见。我爱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