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Shirley
编辑/开普勒
几年前和南京市聋协的几位聋人老师一起做交流活动。
有一位老师在南大教手语课,有两位老师是编程高手,会长则可以用猜口型等方式“听”懂我们说的话,也能说话和我们交流。
聋人有一目十行的本领。识字的聋人刷手机文章的速度、会编程的聋人看代码的速度都比我们快得多,在人多的情况下他们也可以眼观四路,同时注意5~7个人的表情和细微动作。让我佩服得是五体投地。
不过他们当时也提到多年前的生活状况。聋人由于无法和听说正常的人顺利交流,往往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
有一些聋人会因为生存所迫去偷东西,他们往往观察敏锐,可以同时看到多人的动向和反应,所以也更容易得手,久而久之这些年轻人就陷在团伙里出不来了。
我听到这个状况的时候挺难过的。他们从小生长环境受限,最终和叔伯走上了同样的偷窃道路。
当我们说他们偷盗德行不好,这是他们自己的错吗?一个人的德行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美德就是刚刚好
亚里士多德说:美德就是一个人“感情适中”。
感情好理解,它包括喜怒哀惧、欲望、爱恨、信心等等,你能想到与心理活动相关的情绪和感受都可以囊括在内。
那什么叫感情适中呢?
举个栗子:愤怒这种感情。
你我产生愤怒,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是人就有七情六欲,这无关对错,也和奖惩不沾边。但是每个人的感情都有个“度”,就像量杯里的水。
遇上不公之事,有人暗地里中伤了你,你的愤怒是“暴怒”——水要溢出来了让你情绪不受控制呢?
还是“漠然”——只有一滴水的量让你觉得这事无关痛痒?
亚老爷子认为这两种都不是什么好事。只有咱们量杯里水量适中,你的愤怒是“义愤”,这才符合德行。
这个“适中”也可以理解成刚刚好的意思,有点像咱们儒家思想的“中庸”:不过度也不缺乏。这个“刚刚好”的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条线划死。
就像每个人体格不同,对于你来说刚刚好的食量是两碗米饭,可能对于巨石强森来说就是两桶米饭了!
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总以为诚实的美德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事实上却因此碰壁颇多。别人可不会夸我有德,只会说我是个愣头青。
当时我疑惑不解:美德是一种智慧呀!我追求诚实的美德怎么表现得反而像个铁憨憨呢?如今回头一想,“视情况而定”其实是很有实用智慧的。
人和情况都并非一成不变,“刚刚好”这个美德的标准则也因人而异,需要灵活变通。
原来我并不是要对周围人100%诚实才是个好人呢!可能我按应试教育对错一刀切的思维生活太久,束缚了自己的灵活性吧。
知道这层意思后我感觉解开了缠在身上的绳索。原来当个好人也不是比登天还难的嘛!作为一个接受传统家庭教育,因而对美德尤为关注的中国人,我真是松了一口气。
欢迎您的阅读
全文收录在微信公众号
奥德赛哲学咨询工作室
欢迎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