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再次澄清没有“第一学历”这个说法,明确指出“学历”为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学历。
其实,早在2014年,教育部就对该问题进行过回应。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学习,欢迎留言讨论。
学历的起源:
第一学历、第二学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提法,当时的普通初中、高中、高校的毕业学历由对应的省市第一教育局颁发,因此称为第一学历。
而成人高中、高考、自学考试等学历由第二教育局颁发,故为第二学历。
后来,第一、第二教育局合并统称为教育局,但是第一、第二学历的叫法却保存了下来。
学历的参考价值:
物以稀为贵,学历也同样如此。
以前,上学的机会并不多,一旦学有所成,几乎可以说是“光宗耀祖”。
一来国家分配工作。二来十里八村的也没几个大学生,家里长脸。三来那时除了学历以外也没其他附加项(比如获奖荣誉、专业技术等级等)拿来一并比较的。
所以,在那个时代,学历可以拿来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作为参考,并无异议。
现在呢,每年的本硕毕业生达到千万,其中不乏985、211,而就业岗位就那么多,供大于求,怎么办?
竞争不可避免,甚至相当激烈。
就算他们不挑行业、不挑岗位,依然有人失业。
不幸的是,双方都在挑。
先说求职者,因岗位的薪资待遇等等为主的问题很难从一而终,跳槽者不少;再说招聘方,既要公平公正,又要择优录取。
只不过,招聘方更有耐心,求职者却可能因为生活所迫作出抉择。
如此一来,招聘方便可制定条条框框,“第一学历”很有可能就在其中。
还有一个问题,小、初、高、中专、大专,这部分人群不可忽略,他们怎么办呢?
相比之下,他们选择行业和岗位的余地更少了。
简单来说,今时不同往日,“第一学历”不应该成为一棒子打死的原因,这对那些“先天条件”不好的,后来通过努力,取得更高学历的人太不公平。
同样,“学历”也不应该成为衡量一个人各方面能力大小的唯一标准,“学历”的参考价值应该减弱。
从“第一学历”刨根问底
教育部虽然回应了网友关于“第一学历”的问题,却没有了下文,令人有些费解。
希望相关政策文件能够尽快出台,把像莫须有的“第一学历”这样的条件从招聘规则里剔除。
同时,做好监督检查、信访举报等,防止招聘者顶风作案、换汤不换药等做法。
此外,还要举一反三,对把性别、年龄、户籍等等作为招聘条件的全部清查一遍,看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当地政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最后,要利用好大数据,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把求职者、招聘方的合理意见建议征集上来,为制定出台政策提供参考。
力争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让求职者不难求,招聘方好招聘。